校園資源,要開放更要持久
- 發佈時間:2014-12-04 11:31:24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教育時評
文·申 琨
12月1日,包括四川大學、西南交通大學等設在成都的11所高校向社會免費開放圖書館。而不久前,安徽也公佈,全省31所本科院校,將圖書館、體育場館、博物館等公共資源,納入向社會開放範圍。各地高校向社會開放公共資源步伐,正在普遍提速。
我們要為這些高校的舉動點讚。作為公共資源的一部分,服務社會、貼近大眾、資源共用是高校應有之責。尤其是,當前社會公共資源嚴重不足,有序開放校園資源,確是極好的事情。更重要的是,高校開放自身優質公共資源,也是向社會和公眾提供了一個涵養城市文明的有效載體。當名校推行了“校園開放日”,高校裏的創新實驗室、體驗中心、重點研究基地設立了青少年“參觀日”“體驗日”,帶給城市居民的,不正是文明素養的潛移默化、熏陶培養?這本身就是一種“文明的輸出”。
當然,高校開放公共資源,絕非那麼簡單。幾年前,首都圖書館聯盟成立,清華、北大等34所高校向社會免費開放圖書館,卻因對校外讀者設置門檻,招來一些“誠意不足”的抱怨。還有的城市,城管部門為緩解居民“停車難”,上午剛宣佈部分高校限時錯時向社會開放停車場,下午就有相關高校公然反對。至於一些名校成旅遊景點,遊人如織影響學生上課,幾乎每年都會引發“高校該不該開放”的全民大辯論。
校園資源在對外開放中的這些矛盾,表面看,是高校與公眾間在較勁兒,根子上説,是公共資源與社會需求間的供需不平衡。在“該不該開放”問題上,政府、公眾、高校,早就形成了共識,但法理層面的共識,並不意味著實踐層面的暢行。問題的關鍵在於:怎麼開放,如何開放。
高校是一個需要保持相對安全和安靜的教學場所。開放校內的公共資源,必定會造成原有校園環境的改變,帶來管理難度加大、擠佔校內資源、影響校園秩序等諸多實際困難。拿體育場館開放來説吧,安全問題如何保障?設施維護的經費誰來落實?值班教師、警衛的假日、工資怎麼處理?看上去都是小事,但如果不能落實解決,帶給學校的只是負擔麻煩,誰願主動攬這費力不討好的活呢?就算是一時表態要開放,怕也只能是“姿態”。
安徽高校資源開放這次力度很大,恐怕得益於該省教育廳不僅把此項工作納入到高水準大學建設考核指標中,還提出高校在把部分公共資源推向市場時,經物價部門審批,學校可收取適當成本費用。另據報道,北京市政府為了大力支援高校開放體育場館,不僅提供資金,還委託社區成立專門機構,負責體育場館等設施的維修管理。這些探索無疑值得借鑒。在高校開放校園資源的過程中,如果能在“利益”問題上多著力,排除學校的後顧之憂,那些“必須為”的事才可能在實踐中落地。
不過説到底,校園資源的開放,只是社會公共需求的補充。對政府來説,必須加大投入,擴大社會公共資源規模,從根本上緩解社會資源的供需矛盾。對公眾來説,當高校資源主動向社會打開大門,能不能在享受校園文化的同時,積極配合學校的相關管理,成為一道“共用共建”的文明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