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985”“211”存廢引爭議 誰是高校實力的尺子

  • 發佈時間:2014-12-03 13:32:00  來源:中國廣播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導讀】“985”、“211”工程存廢之爭愈演愈烈,配置教育資源“政府説了算”還是“市場説了算”針鋒相對。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本期觀點:市場是衡量高校實力的最好尺子。

  央廣網財經北京12月3日消息 據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報道,“有錢就是任性”。這句時下最火的網路流行語,用來形容“985”、“211”大學不為過。雖然中南大學校長透露教育部將取消“985”、“211”工程建設的消息已經被教育部否認,但社會對“985”、“211”工程存廢的討論仍然在發酵,甚至愈演愈烈。

  現實告訴我們,“985”、“211”的劃分確實成為高校之間的"貧富分水嶺"。這從各級政府財政撥款佔高校科研經費的比重中可見一斑。

  去年,作為"985"、"211"序列的清華大學科研總經費最多,接近40億元,財政撥款有27億元之多,佔比超過70%,而不是"985"、"211"的高校科研經費最多的西南石油大學,4.6億元中只有大約1.2億元,也就是四分之一左右是財政撥款,兩者科研經費所獲的財政支援相差達到23倍。也因此,各學校為獲得"985"、"211"的資格,可謂使盡渾身解數、不遺餘力。

  已經走過近20年曆史的"211"、"985"工程,雖然在促進中國高校水準、能力提升上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出現的問題和未來走向值得關注。"211"、"985"高校的身份壁壘帶來的教育資源失衡、大學行政化,以及利益固化等弊端,導致高校劃分成三六九等、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遇冷,由教育不公上升到就業不公。

  "211"、"985"招牌何去何從?還要不要用"211"、"985"這樣的所謂招牌來作為衡量高校教育品質優劣的尺規,需要引起教育主管部門深思。

  "985"、"211"在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歷史上已經基本完成使命,帶來的負面影響已經逐漸顯現,這一點幾乎已經形成共識。在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人文學院副院長于長江看來,"985"、"211"的提出,體現出對當時教育部門對高等教育發展的考慮,但要反思的問題是:教育部門該不該成為推動高校發展、建立評價體系的主導力量。

  于長江:原來設置的時候,集中財力物力支援一些重點或者基礎好的大學,是考慮到一個總體國家發展戰略,由於資源有限,政府希望能支援高校的發展。從一開始就不是為了各個高校平等、公平或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它是想用國家有限的資源,促成總體科研水準。如果反思這件事,高校的發展到底該不該由政府支援,或者我們反過來説政府具不具備選擇高校、評判高校以至於推動高校發展的資格?今天誰具有這個資格來為高校設立標準,這才是問題的核心。

  "985"、"211"工程存廢之爭愈演愈烈,配置教育資源"政府説了算"還是"市場説了算"針鋒相對。究竟誰才有資格為高校設立評價標準?

  經濟之聲特約評論員張彬將就此評論。

  經濟之聲:如果沒有了所謂的"985"、"211"工程之説,高校爭搶經費、加劇教育不公的現象能不能就此打住?進而招聘單位是不是就不會以這個標準作為招聘大學畢業生的"門檻"?

  張彬:我覺得很難。因為"985""211"已經在社會中形成一些的固有模式,或者一種固有的態度,這些學校出來的學生,不管是招生的時候,對於學生素質的要求,還是畢業之後就業能力,應該説比一般高校還要強的,那確實是,你富家的孩子和窮人家的孩子那努力的成果是不一樣的,也可能窮人家的孩子,有可能的脫穎而出,但付出有比他們多好多倍的艱辛。即便現在取消了"985""211",名雖不在了,但是實還在,但是它依然是重點學校,依然是國家所扶持的學校,依然會享受到很多在求學就業乃至於出國一系列的便利。

  經濟之聲:"985""211"的影響已經形成了,即使把這兩個名稱取消,現有的等級劃分已經存在了,大家之所以關心這個問題,不外乎兩點:一是教育資源能否合理公平配置,二是大學畢業生求職的時候,能否不再被用人單位戴著有色眼鏡,以學校的含金量去衡量學生的優劣。如果説,市場對人才的評價才是衡量高校實力的最好尺子,我們該建立起什麼樣的教育評價體系?

  張彬:這種評價機制應該更多從個人的素質,學校發展的方向,包括未來一個發展的規劃來考慮。實現中國夢,光有量不行的,必須品質有所保證,所以從有學上現在變成上好學,這個應該是政府層面、中央層面裏面的轉變。可是遺憾的是,我們的高等教育在這個改革過程中,往往是下改上不改,比如大學自主招生了,某一個學校打破固有的行政編制等等,但是沒有一個的總體的頂層涉及,你會與發覺它的權利性不強,它的改革就沒有具有代表意義和改革意義,因此推廣起來也很難,所以評價體系的建設完全依託于我們教育改革深化的一個總體的宏觀決策,沒有宏觀決策的話,那麼先面的改只能是杯水車薪。

  經濟之聲:現在關於要不要保留"985"、"211"工程,社會上掀起了爭論。有人説,高等教育畢竟不是義務教育,還是有必要有針對性地在經費支出方面採取重點支援的,不過也應該在大體投入相差不多的基礎之上。教育的發展當然離不開主管部門的支援和引領,但是這個度怎麼去把握?

  張彬:文件裏面也已經説的很清楚了,深入推進教育資源的改革, "管、辦、評",就是誰來管,誰來辦學、最後這個體系誰來評價。我們的管理體系還是行政的管理,包括一些辦學宗旨、評價體系都還沒有跳出行政管理的思維,而非市場化。要打破必須有中央統一的頂層設計,自下而上的改革往往小打小鬧,而自上而下的改革,才是一盤棋。所以未來的教育改革其實面很多,人才培養體制、管理體制、投入機制、科研體制改革、人士制度改革。我覺得第一步先打破"985""211"的壁壘。未來在科研經費的投入上,應該更多的向學術領域、科研領域去發展,達到這個目的,首先人士制度需要明確的改革,要“去行政化”。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