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打破高校經費的“鐵飯碗”

  • 發佈時間:2014-12-03 07:52: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許日華  責任編輯:羅伯特

  近期,圍繞“985”、“211”工程存廢之爭的論戰沸沸颺颺。這兩項工程在高等教育界産生了廣泛的影響,也導致了高校間貧富不均的局面。

  這兩個工程給入圍高校帶來了很高的社會地位、社會聲譽及良好生源,更重要的是,它們借此獲得了政府大量資源的投入。據媒體報道,2013年,作為“211”、“985”序列的清華大學科研總經費最多,為39.31億元,財政撥款為27.75億元,佔了70.6%,而非“211”、“985”的高校科研經費最多的西南石油大學,4.6億元中僅有26.1%為財政撥款,約1.2億元,兩者科研經費所獲的財政支援相差26億之多。

  政府投入這麼多錢,效果如何?據有關分析,目前不論在英國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中,還是在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我國已有一批學科達到世界一流水準,一批高水準大學具備了向世界一流大學衝刺的基礎和實力。另外,在《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的世界大學聲譽排名和QS世界大學排名的學術聲譽調查指標上,北大、清華等若干所大學的國際知名度,已經達到甚至超過了很多世界一流大學。

  可見,高投入確實有助於國內知名大學的實力提升。但是,“211”和“985”工程也帶來問題。比如,有人認為,“211”和“985”工程日漸成為大學的一種等級乃至固化的利益格局,已然與建設世界一流的大學、學科及專業的初衷漸行漸遠,它們在激發高校辦學積極性上的邊際效應已經發揮到盡頭,其工程本身成為了新的“大鍋飯”和“鐵飯碗”。

  筆者認為,外界之所以對實施“211”和“985”工程反響強烈,其中一個關鍵的原因是經費投入的體制機制問題。長期以來,在教育資源配置的過程中,政府有關行政部門不但掌握著這些經費的投向和使用方式,而且還控制著與此相關的評估考核模式。這種由政府主導資源的配置機制,表面看是由政府出於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而作出的一種目標導向,實際上則很容易成為高等教育體制內設租、尋租的通道,給靠“跑部錢進”、腐敗、弄虛作假、“懶政”等行為創造機會。

  為此,有學者主張政府的財政經費不應再依據“囫圇吞棗”式的評價進行撥款,而應該細化到具體的專業、學科、研究領域,同時還應該在考慮到高等教育公平的情況下,對所有高校給予一視同仁的支援。其實,按照學科來對高校進行重點資助,有些省市教育部門已經啟動。如浙江省教育廳在今年11月13日下發的《關於開展省重點高校建設計劃申報工作的通知》中,規定遴選這次省重點高校的主要標準,就是以一級學科的建設為依據。目前,這項工作已經在省內各高校開始實施。按學科資助高校看似更加科學合理,並給所有高校創造了平等參與競爭的機會,但是,倘若目前的經費資助機制不變,就有可能再次陷入誤區。譬如,按學科資助的方式,會不會導致高校內部的學科差距越拉越大,出現強者更強的馬太效應;不同學科領域的教師之間,由於資源分配差距的擴大會不會出現新的矛盾;高校會不會因此過於偏重特色學科、強勢學科的發展,從而影響複合型人才的培養?

  總之,不管是政府按照高校類別、層次,還是按照學科對高校提供經費支援,都應該改進和完善經費資助體系,確保高校在公平競爭的前提下,提升高等教育品質。

  第一, 引進市場競爭、公開招標的理念和方法,探索政府與高校之間的基於公平、品質、發展的委託-代理關係,為所有有實力的高校公平爭取資源搭建平臺。

  第二, 建立滾動發展、動態調整的機制,打破“一旦獲取、終身擁有”的這種“懶政”局面。要根據資助經費的承受能力建立有限名額制、淘汰制、定期重新遴選制,從而增加入圍高校、學科的壓力意識和責任意識,同時激勵未入圍者的發展意識。

  第三, 切實建立多方參與評價的品質評估體系。對高校、學科建設週期內的品質評價,不但要政府、高校參與,還要有獨立於政府和高校之外的第三方評價機構、科研機構、用人單位、社會等相關主體的參與,並對相關的評價主體的評價地位賦予相應的權重系數,確保給予資源資助的評價結果客觀、公正。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