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溫升2℃,世紀末氣候控制目標

  • 發佈時間:2014-12-03 05:28:14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 0.12℃,60年來全球地表氣溫每10年升高的度數;

  ■ 19釐米,20世紀以來全球海平面上升的高度;

  ■ 2260億噸,全球每年減少的冰量。

  數字背後是氣候變暖的不爭事實,也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

  12月1日, 聯合國氣候大會在利馬召開。一個月前,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綜合報告在丹麥哥本哈根正式發佈,為國際氣候制度談判和各國應對氣候變化政策與行動提供科學參考。IPCC報告歷時7年,由80多個國家830位科學家共同參與,反映了近年來科學界氣候變化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人類社會對氣候變化的最新認知。

  過去30年——1400年來最溫暖的時代

  地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變暖!

  全球的平均氣溫呈現波動式上升趨勢,從1880到2012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升高0.85℃。期間,陸地增溫高於海洋,高緯度地區高於中低緯度地區,冬半年高於夏半年。1951至2012年間,全球地表平均氣溫每10年升高0.12℃,幾乎是1880年以來的兩倍。

  “我們的研究想回答一個簡單的問題,到底在氣候系統中發生了什麼變化,在大氣、海洋、地表和冰凍圈到底發生了什麼變化——這就是溫度的變化。”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聯合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介紹,在北半球,1983至2012年可能是過去1400年中最暖的30年。

  “海洋變暖導致冰川消退海平面上升,監測顯示,1971年到2009年的近40年時間,每年冰量的減少是加速的。”秦大河説。自1971年以來,全球冰川普遍出現退縮現象,格陵蘭冰蓋和南極冰蓋的冰儲量減少,平均每年減少2260億噸的冰量,北極海冰面積以每10年3.5%至4.1%的速率縮小。20世紀以來,全球海平面上升19釐米,平均每年上升1.7毫米。

  受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20世紀中葉以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強度和頻率發生明顯變化。極端暖事件增多,極端冷事件減少;歐洲、亞洲、澳大利亞等地熱浪發生頻率更高;陸地區域的強降水事件增加,歐洲南部和非洲西部乾旱強度更強、持續更長;熱帶氣旋的強度、頻率和持續時間存在長期增加趨勢。

  氣候變化對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産生了深刻影響,從而影響每個普通人的生活。氣候變化對農作物産量總體以不利影響為主,其中小麥和玉米受氣候變化不利影響更大,平均每10年分別減産約1.9%和1.2%。氣候變化導致的全球降水變化和冰雪消融正在改變全球水文系統,影響到水資源量和水質,加劇淡水資源缺乏。20世紀中葉以來,全世界200條主要河流中有三分之一的河流徑流量明顯減少。氣候變化改變了部分生物物種的數量、活動範圍、習性及遷徙模式等,部分陸地區域的物種平均每10年向極地和高海拔地分別推移17公里和11米。氣候變化引起海洋酸化,影響海洋生態,如珊瑚死亡、漁業受損。氣候變化還惡化了已經存在的人類健康問題,導致一些地區與炎熱有關的人類死亡率的增加。

  我國的變暖幅度明顯高於全球。近60年來,全國地表平均氣溫升高1.38℃,平均每10年升高0.23℃,幾乎為全球的兩倍。1961年以來,我國區域性高溫、乾旱和暴雨洪澇時間增多,登陸颱風偏多偏強。

  每升高1℃——受水資源減少影響的人口增加7%

  人類活動導致溫室氣體排放量不斷增加,是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自工業化時代以來,在經濟和人口增長的驅動下,人為溫室氣體排放上升,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等溫室氣體濃度達到了過去80萬年以來的最高水準。1750至2011年間,人為累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20400億噸,其中近一半為近40年所排放,47%來自於能源供應、30%來自於工業、11%來自於交通、3%來自於建築。

  “未來全球氣候變暖的程度主要取決於二氧化碳的累積排放。這也意味著,即使人類停止溫室氣體的排放,但過去溫室氣體排放導致的氣候變化及其相關影響還將持續多個世紀。而且氣溫升高越明顯,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面臨的風險就越大。”IPCC中國首席代表、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介紹。

  IPCC綜合報告指出,與1986至2005年相比,到本世紀末全球地表平均氣溫將升高0.3至4.8℃,人為溫室氣體排放越多,增溫幅度就越大;熱浪、強降水等極端事件發生的頻率將增加;海洋將進一步酸化;全球冰川體積將減少15%至85%;海平面將上升0.26至0.82米。

  氣候安全是指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不受氣候變化威脅的狀態。作為一種全新的非傳統安全,氣候安全是糧食安全、水資源安全、生態安全以及國家安全體系中其他安全的重要前提。

  報告認為,隨著全球溫度上升,極端暖事件將進一步增多,全球將呈現“幹的地方越幹、濕的地方越濕”的趨勢。

  未來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面臨的氣候風險將加劇。局地溫度比20世紀後期再升高2℃或更高,將會減少熱帶和溫帶地區的小麥、水稻和玉米産量,影響全球糧食安全;許多乾旱亞熱帶區域的可再生地表和地下水資源將顯著減少,溫度每升高1℃,全球受水資源減少影響的人口將增加7%;許多物種將面臨更高的滅絕風險;很多地區尤其是低收入發展中國家的不良健康狀況將加劇。許多的氣候風險將集中出現在城市地區,農村地區則更多地面臨著水資源短缺、食物安全和農業收入的風險。

  鄭國光認為,全球氣候變暖已經影響了我國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發展,對我國糧食安全、水資源安全、生態安全、環境安全、能源安全、重大工程安全、經濟安全等傳統與非傳統安全將産生嚴重威脅。

  控制在2℃——需大規模應用低碳無碳技術

  減緩是一種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源或增加匯的人為干預手段。減緩以及適應氣候變化可共同為實現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第2條所確定的目標作出貢獻,即“將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穩定在防治氣候系統受到危險的人為干擾的水準上。這一水準應當在足以使生態系統能夠自然地適應氣候變化、確保糧食生産免受威脅並使經濟發展能夠在可持續地進行的時間範圍內實現”。

  全球範圍內,經濟和人口的增長繼續成為因化石燃料導致二氧化碳排放增加的最重要的兩個驅動因子。在2000年至2010年期間,人口增長的貢獻率仍然保持在與前30年大致相同的水準,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急劇上升。

  IPCC綜合報告提出,近期和長期減緩措施將有效地降低本世紀後期的氣候變化影響。如果將全球溫室氣體濃度控制在450ppm二氧化碳當量以內,本世紀末溫升有可能控制在2℃以內(與工業化前相比)。到2050年人為溫室氣體的排放量應在2010年排放的基礎上減少40%至70%,到2100年應實現零排放。

  “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低碳和無碳能源技術大規模應用。近10年來全球單位GDP的能源消費強度在下降,能源效率在提高,而且過去30年全球能源結構有所改善,但全球煤用量的增加已經逆轉了全世界能源供給逐漸去碳化的長期趨勢。”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長周大地分析説,目前全球雖然採取了很多減緩措施,但是這些減緩措施本身還不足以使溫升控制到2℃左右,即便現有減排政策繼續執行,到本世紀末全球平均地表溫度將比工業革命前上升3.7℃至4.8℃。

  “研究了26年,我們首次提出了2℃升溫條件下累積排放的數字,而本世紀末地表平均溫度上升不超過2℃,概率大概在66%以上。”秦大河強調,如果沒有更多的減緩措施,人類社會會面臨高風險。“如果不採取行動,我們將會變成這個樣子:天天是霧霾,天天發大水,‘威馬遜’的‘兒子’和‘孫子’都來了……全球迫切需要強化行動以應對氣候挑戰。”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