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借力農村金融平臺 拓寬強村富民渠道

  • 發佈時間:2014-12-02 09:22:16  來源:中國財經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10月3日早上8點,濱海縣奤二村50多名低收入農戶圍在呂連法的田裏,雙眼緊盯著從安徽過來的技術員的每一個舉動,生怕錯過白芷播種的任何一個步驟。

  “前幾天,合作社給我們每一戶社員都發放了白芷種子,我剛把玉米從地裏收完,就接到今天將現場示範白芷播種的通知,於是,趕緊跑到合作社主動申請試種。”呂連法憨笑道。去年5月份,他嘗試從濱海縣振東首烏專業合作社拿了小柴胡種子回家種植了1.8畝地,11月份收穫後賣給合作社,純收入8460元,當年就直接脫貧了。“現在只要合作社有新項目,我都會搶著爭取。”嘗到甜頭的他看著眼前這1.2畝地正被播上白芷,而旁邊的1.8畝小柴胡在月底也將收穫,臉上不禁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實踐證明,農民種植何首烏、小柴胡等中藥材,一般畝均收入可達5000—6000元,是種植其他農作物的3—5倍。”合作社理事長袁康甲説,為了讓種植中藥材的低收入農戶吃下定心丸,放心大膽種植,合作社全部與農戶簽訂了産銷合同,實行訂單種植,按保護價收購。

  袁康甲認為,讓農戶入股進行合理的利益分配是辦好合作社最好的舉措。合作社産生的利潤,60%按入社成員交易額的比例進行二次分配;30%作為公益金按股分紅,用於合作社擴大再生産,並記入入社成員的股金戶;剩下的10%則作為風險金。為了讓低收入農戶最快脫貧,今年新增的411戶農戶全部入股,與其他入社成員享有同股同權的權益。

  濱海縣縣委農工辦(扶貧辦)副主任許世兵説,為全面落實精準扶貧,提高資金使用效益,該縣將農村扶貧開發專項資金實行差別化安排,其中,股權架構類合作社,按投資額的一定比例補助,並量化成低收入農戶股份,實行10%保底分紅。“這裡我們是按照每戶4000元標準為低收入農戶配股的,每年保底分紅就有400元。”許世兵説。

  “合作社帶動我們低收入農戶發展生産,增加收入,同時又讓我們保持股金不減,年年參與分紅,這經濟效益是看得見,也摸得著啊。”呂連法連聲讚揚。

  “你們現在有沒有什麼資金需求?像你們這樣的合作社,能申請到20萬元的扶貧小額貸款,年利息只有3%左右。”許世兵介紹道,在引導低收入農戶自主創業的同時,鼓勵其通過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社,促進特色産業擴張,提升合作經營層次,提高扶貧開發水準,全縣將低收入農戶單筆貸款額度上限由1萬元增至5萬元;而種養加專業戶和合作經濟組織單筆貸款額度上限由5萬元增至20萬元。“真是太好了,合作社今年正想引進一批新種苗和烘乾設備來擴大規模,需要一筆不小的資金,但由於商貸利息太高,這個計劃一直拖著。”聽到這個好政策,袁康甲也是樂開了懷。

  記者在採訪中獲悉,為全面脫貧奔小康,除了提高農村扶貧小額貸款額度,濱海縣還在不斷探索創新農村金融運作機制,創建的農村小貸公司模式,則為經濟薄弱村的良性發展注入了生機和活力,開創了該省扶貧開發的“先河”。

  許世兵坦言,如今,農民對公共服務的需求性越來越強、期望值越來越高。作為最基層的村級組織尤其是經濟薄弱村,為農民提供最直接、最基本的公共服務往往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而農村小貸公司作為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收益高、風險小、穩定長效的特點已被廣大農戶、農民接受和認可。為最大限度發揮農村小貸公司優勢,激發其服務“三農”的效能,帶動經濟薄弱村經濟發展,去年,濱海縣籌建了由國有集體企業為主體的濱海縣利群農村小額貸款有限公司。

  “把扶貧資金保值增值,增加村級積累,是創辦這家小貸公司的初衷,目前來看,成效還是很明顯。”濱海縣利群農村小額貸款有限公司總經理浦兆慶介紹道,圍繞經濟薄弱村年集體經營性收入15萬元的指標要求,為全縣32個經濟薄弱村配置100萬、120萬元的股權,省委駐濱幫扶工作隊、縣財政各出資1890萬元。為確保經濟薄弱村的長期受益,商定採取固定分紅方式,即從小貸公司正式運營之日起算,第一年按股本金的10%實行分紅,第二年及之後的每年按股本金的12%實行分紅。僅此一項,配股金額為120萬元的經濟薄弱村年增加集體經營性收入可達12—14.4萬元,配股100萬元的經濟薄弱村可從購置的門面房、興建的標準廠房租賃中獲益,確保年集體經營性收入達到或超過15萬元。

  濱海縣八巨鎮前案村正是其中的受惠村之一。村支部書記朱立雄告訴記者,在今年春節前,村裏就拿到了去年4個月在利群小貸公司的股權分紅4萬元,其中2.8萬元作為村集體經濟,用於維修道路、橋梁、涵洞等公益事業,1.2萬元分給了村裏28戶低收入農戶。“這120萬元如果直接撥到村裏,最多2年時間就沒有了,産生不了多大的效益,而入股後,每年都有分紅,可以長效發展全村,村集體富了,農戶的生活水準肯定也能相應提高。”朱立雄認為。

  經濟薄弱村的集體經濟發展是一場點多線長、面廣量大的攻堅戰,只有打好“組合拳”,才能實現大跨越。無論是小貸公司的分紅還是財政資金的投入,都屬於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輸血類型。“只有增強自身的造血功能,才能插上洼地崛起的翅膀。”許世兵稱。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