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山區和鄉村發展的明智之選

  • 發佈時間:2014-12-02 06:34:16  來源:浙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劉亭

  兩個月前,我曾寫過一篇《生態經濟的路徑選擇》,就我從書本報章上讀來的種種印象,對此發表了一通觀感。後來有機會到台州的仙居縣實地一遊,在耳聞目睹一番之後,那一個“虛頭八腦”的動聽概念,立馬鮮活生動起來。於是想到索性以仙居為例,多側面地展開一下我對發展生態經濟的粗淺認知,並以此求教于大方。

  對於我省山區發展的生態經濟,我曾用一個簡明直白的算術加法式加以表達:“生態農業+生態旅遊+生態人居=生態經濟”。結果到仙居一看,居然都行得通、且已是活生生的發展實踐了。

  先來看看生態農業。他們的立意甚高,張嘴便是要“打造中國最高端農業”。本來我就對濫用“最”字不以為然,便詰問所謂何來?哪知對方應裕自如,當場就舉出仙居楊梅和仙居三黃雞來,號稱為同類産品中全國第一品牌。我説農産品並非工業製成品,往往有統一的規格和標準,具有公平的可比性,而農産品無非是以獨特的口味和高出同類産品的價格稱雄天下,倒不在比拼那個數量和規模。他們不便拂了客人的臉面,便介面“最高端”正是他們志在必得的奮鬥目標;即便今天已是“第一品牌”,自己也是要兢兢業業、“保持晚節”的。話説到這個份上,大家心裏自然都明鏡似的:大呼隆的、靠化肥和農藥養活的、不是“一招鮮、吃遍天”的東西,就不好意思再高攀那個生態農業的“高大上”了。正因為此,縣裏下決心引進台灣的品種和技術,創辦台灣農民創業園;招來10億元工商資本,建設海亮有機農業觀光體驗基地;並謀劃打造國際國內精品薈萃、九大色系異彩紛呈的大江南牡丹園。為了擦亮“中國楊梅之鄉”的金字招牌,浙江楊梅研究院已落戶仙居,將集聚天下楊梅培育、種植和加工的“各路神仙”在此各顯身手,大展宏圖。

  再來看看生態旅遊業。關於旅遊業的發展目標,縣裏的手筆也是夠大的。一句“打造國際旅遊目的地”的口號,就把他們的雄心壯志昭告了天下。一個偏遠山區縣這樣説,是否有點自不量力?那泰山不是壘的、火車不是推的,牛皮也不是吹的:“長三角最佳慢生活旅遊名城”、“中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等頭銜,都是省外更大範圍的認可,也恰恰是仙居特色旅遊的亮點所在。譬如縣裏每年舉辦的楊梅節和油菜花節,早已成了浙江省知名的農事節慶旅遊品牌;而兩條“觀光帶”,也被戴上了“中國美麗田園”的桂冠。僅去年的“兩節”,就接待遊客200多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8.8億元。其中旅遊者參與的楊梅採摘一項,就讓當地農民每人平均增收千元。對於仙居來説,旅遊的發展僅僅是“小荷才露尖尖角”。雖然去年該縣的旅遊業增加值已達15.2億元,稅收已佔到地方財政收入的15.1%,那也不過是“冰(金)山的一角”。隨著永安溪小流域景區、大神仙景區和淡竹原始森林景區的保護性修復和開發,世界地質公園、世界自然和文化雙遺産申報,全域“山水畫”的景觀和品牌效應彰顯,那生態旅遊廣闊的發展前景,還遠遠在後面呢!

  最後再看看生態人居業。“污水要納管、活水要穿村、人畜要分離、見縫要插綠、一戶多宅要拆除、門前屋後要整潔”的“六要”,就是仙居全民參與的“我愛我家”環境綜合整治。不是搞“五水共治”嗎?自覺自願的投工投勞回來了。不是搞“三改一拆”嗎?“穿衣戴帽”的“黃皮屋(赤膊房)”治理也開始了。宋真宗當年以“洞天名山,遮罩周衛,而多神仙之宅”,賜名仙居。在經過如此大規模的工業化浪潮洗禮之後,仙居縣境內森林覆蓋率仍高達78%,出境斷面水質和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均為100%,殊為不易。最難得的還是,城市空氣品質達標率連續三年都在96%以上。如今這樣的藍天白雲、綠水青山,到哪去找?生活在這樣的生態環境之中,又是何等的幸事!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各行各業在不斷進行細化和專業化分工的同時,卻又在顯著深化著互相之間的聯動和融合。一個人離不開吃住行,這既是人類最基本的生命和生活需求,又是最現實的産業和生産供給。生態農業、生態旅遊和生態人居,就是生態文明大背景下人類的吃住行。由此可見,生態經濟並不玄妙,其實就是自然界生態環境和人類基本供求吃住行的良性互動、有機結合。平原和城市顯然是工業化、城市化的主戰場,山區和鄉村不必也不可能照搬他們的發展路徑,而走好生態經濟發展之路,則是把自己豐富的生態資源,轉化為雄厚的生態資本最明智、最現實的選擇。

  (作者為區域經濟研究學者)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