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五穀雜糧,配角也精彩

  • 發佈時間:2014-12-02 06:34:16  來源:浙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記者 顏偉傑 通訊員 厲寶仙

  “我們的春馬鈴薯品質很好,到府收購每公斤也能賣四五元,一畝可收1500多公斤,畝均産值能有6000元左右。”近日,蘭溪市梅江鎮西塘下村村民柳開進正忙著對采收後的馬鈴薯田地翻地整畦,準備再播一季春馬鈴薯。

  當人們對生活的追求越來越精緻,馬鈴薯、玉米、蕎麥、番薯等旱糧對於改善和調整飲食結構的作用正被更多人認識,旱糧也漸漸成為不少家庭餐桌上的新寵。

  田間地頭,曾經是糧食生産“配角”的旱糧,這兩年也越來越受到農戶的歡迎和重視。據統計,今年全省旱糧面積預計達到667.3萬畝,佔糧食播種面積的三分之一多,比上年增加29.8萬畝,全年糧食播種面積增加全部得益於旱糧。

  “發展優質旱糧,已成為我省增加糧食播種面積、提高農民收入的新途徑。”省農業廳農技推廣中心黃國洋説。

  新品種走上餐桌

  “在浙江這樣的地方推廣旱糧,品種很重要。”蘭溪市農作物技術推廣站副站長吳美娟説,相比一般的馬鈴薯,蘭溪的春馬鈴薯選用了早熟高産品種,播種早、收穫上市早,而且吃起來鮮嫩爽口,深受杭州、上海等大城市消費者的歡迎,價格也非常好,在省內外市場有了較高知名度。

  但是,以前農民種的馬鈴薯是沒人要的。吳美娟介紹,因為口感差,蘭溪的馬鈴薯一度只被當地農民作為豬飼料,可又不能不種,因為蘭溪的土質非常適合種馬鈴薯。“所以我們全國跑,引進各地的馬鈴薯品種試驗。最後才定下了‘東農303’、‘中薯3號’等品種。”吳美娟説。

  無獨有偶,在我省甘薯傳統特色加工産品“烤薯”的主産區——麗水遂昌縣,15萬畝農田有近半種植旱糧,而番薯的種植面積幾乎是所有旱糧的一半,達到近4萬畝,這其中,由省農科院研發培育的番薯品種“浙薯13”,在遂昌遍地開花。

  據了解,省農科院研發的“浙薯13”品種,從1999年起便開始在遂昌試驗示範,因為澱粉含量高、水分少,在溫差大的山區糖化速度快等特點,迅速取代“舟農白皮”等老品種,到2001、2002年開始大面積種植,成為主導的甘薯新品種。

  大洞源村52歲的村民俞嬌茹,從她開始種田,家裏的地裏就沒少過番薯。“早些年我們種的老品種,沒什麼産量,做成烤薯只是給家裏小孩子當零食。”俞嬌茹説,現在種的“浙薯13”,加工成烤薯後顏色金黃、軟糯香甜,每年為村裏創造超過150萬元的産值。

  而在省農科院甘薯組專家季志仙看來,番薯的“文章”遠不止這些。省農科院在龍遊等地種植的菜用甘薯——番薯芽,經過兩年多時間培育和推廣,這種新品種番薯莖稈不用剝外皮,吃起來脆嫩、香甜,口感更好,現在早已被市場接受,為當地農民增收提供了新途徑。

  新模式擴産增收

  磐安縣冷水鎮潘潭村農民盧榮根創辦的五穀神糧食專業合作社,3000畝土地都採用“浙貝母+甜玉米+晚稻”的種植模式。“鮮貝母畝産值2.7萬元,甜玉米畝産值1400元,水稻畝産值1600元,三季相加超過3萬元。”盧榮根説,更重要的是,通過水旱輪作,改善土壤,降低農作物病蟲害,有利於第二年浙貝母的生長。

  這兩年,我省積極探索糧經結合新模式,實現了糧經雙豐收。黃國洋介紹,通過引導農民創新農作制度,鼓勵水旱輪作、旱地間作套種、林下套種等新型農作制度,增加旱糧播種面積,提高旱糧生産效益。目前,我省已經探索出10多種旱糧高效栽培模式。

  旱糧效益的提升,為我省守住糧食生産紅線分擔了部分壓力。在糧食安全日益被提及的今天,堅持口糧基本自給,我省糧食生産提出了三條“紅線”——保持300億斤生産能力、160億斤生産總量和55億斤儲備,從2008年以來,我省糧食總産已連續6年低於160億斤。

  要守住糧食總産“紅線”任務越來越艱巨。黃國洋介紹,以前因種糧效益較低,我省的糧食總産連年下降,不過今年得益於旱糧效益的提升,旱糧播種面積增加,我省糧食生産形勢較好,自2010年以來,再次擁有1900萬畝。

  這也説明瞭在擴大旱糧種植面積、提高單産和挖掘市場方面,“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浙江還有很大的潛力可挖。從去年底開始,我省陸續出臺加快發展旱糧生産措施,實施旱糧種植直補政策,在執行中央和省級大小麥生産扶持政策基礎上,省財政對經認定的連片100畝以上旱糧生産基地種植者,按種植面積給予每畝125元的補貼;對在果園、桑園和幼疏林地間作套種同一旱糧作物100畝以上的種植者給予每畝20元的補貼。

  給力的政策,有效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海鹽縣年豐家庭農場主王鈺去年冬天種植了300多畝小麥,“自從省政府出臺小麥訂單收購並實行訂單獎勵政策後,我特地季節性流轉了300多畝冬閒田種小麥。”王鈺説。

  據了解,通過旱糧高産優質基地建設,我省將初步形成浙中、浙南、浙西三個旱糧産業帶。

  深加工拓寬市場

  隨著消費者對健康飲食的關注,一直作為配角的營養豐富的粗糧,在餐桌上的地位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如何研發加工出旱糧新産品,使其類型、口味更豐富,更符合市場需求?浙江農民憑藉著歷史形成的知名農産品和敏銳的市場頭腦,對旱糧加工、上市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已經延伸覆蓋到了全産業鏈。

  遂昌縣石練鎮的遂昌金色食品有限公司,從1998年開始便專注于薯類加工。最初,他們從農戶手中收購半成品做真空包裝、殺菌,但每個農戶的製作工藝都有著微妙差異,收購來的粗加工品水分、色澤、厚度不一,産品品質很難保持。

  於是,夫婦倆與省農科院的專家一起,研究起工廠化的烤薯加工工藝。如今,金色食品自主研發、定制的烤薯機械化加工流水線投入使用,不僅打出了“只要是‘浙薯13’品種,我們都收購”的霸氣宣言,更引導農戶種植番薯。

  浙江海通集團則通過“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幫助農戶打開旱糧出口市場。“我們在寧波、台州等地建立了10萬畝旱糧訂單生産基地,每年消化蠶豆、毛豆、玉米等旱糧12萬噸,年出口量達6萬噸,為3萬多農民提供了旱糧的銷售渠道。”企業負責人説。

  産品的深加工日漸增多。浙江晨雲實業有限公司生産的一包重400克的有機玉米麵條售價20元左右,比用細糧製作的麵條貴了三分之一;此外,用旱糧加工而成的飲料,如紅豆汁、綠豆汁、紫薯汁等,因為可以方便地“以喝代吃”,也很受消費者青睞,浙江娃哈哈集團有限公司生産的八寶粥就是其中的代表。

  更全面的整合也屢見不鮮。如諸暨的“同山燒”高粱酒,帶動了同山、牌頭、安華等山區鎮為中心的紅高粱種植2.8萬餘畝,同時打造出了以紅高粱為特色的“美麗園區”、高粱酒燒制休閒旅遊示範景區,變身成為種植加工、休閒旅遊的全産業鏈基地。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