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增雨挽回500萬
- 發佈時間:2014-12-02 05:42:06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一場人工增雨挽回了500萬元!”談起河北省黃驊市農業防災與新技術推廣協會,呂橋鎮孫正莊村村民王秀德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悅。
原來,孫正莊村有8000多畝農田,但“老天不給臉”,今年夏旱,地裏的玉米眼看要減産大半。沒想,8月份,一場人工增雨及時降臨。算一算賬,王秀德大吃一驚:“以雨後畝增産玉米500多斤600元計算,一場雨下了500萬元。”
讓王秀德感激的不只是這場“救命雨”。身為村裏的種糧大戶,王秀德承包土地3000多畝,主要種植小麥、玉米,得益於協會新技術“玉米一穴雙種”的推廣,他的玉米畝産達1400至1600斤。難怪王秀德見了記者一臉的樂呵呵!
黃驊市農業防災與新技術推廣協會成立於2013年6月,由當地氣象部門牽頭,成員包括氣象、農業、林業、畜牧等部門的技術骨幹、專家以及部分種養大戶共130多人。“2014年,滄州選取該協會為黃驊市政府購買氣象為農服務的承載主體,開展直通式氣象為農服務,並以此來探索利用社會資源,通過政府購買或利用市場機制拓展氣象為農服務新模式。”黃驊市農業防災與新技術推廣協會會長孫愛良介紹。
受惠于協會的不僅是王秀德。黃驊市羊三木鄉辛莊村冬棗種植大戶韓秀華同樣深有感觸。去年,黃驊市冬棗主産區農業氣象災害比較嚴重,冬棗坐果率較歷年減少50%以上,韓秀華的50多畝冬棗也沒有倖免。“今年偏旱有利於冬棗生長,加之協會服務精細到位,預計冬棗畝産有望提升至六七千斤,純收入七八千元。”韓秀華的信心從何而來?“過去種田‘看天吃飯’,有時剛噴了農藥,一場大雨‘趕了來’,幾千元藥錢只能打水漂。現在接到協會發來的精確到鄉鎮的氣象資訊,如果預報有大雨,就趕緊找人摘棗。”
韓秀華、王秀德是“氣象為農服務”開展後受惠群體的一個縮影。在唐山市豐南區,類似的故事也有很多。記者跟隨豐南區氣象局局長王愛君來到惠豐高效生態農業園區。只見園區辦公室內懸挂著棚室青椒、番茄各生育期病蟲害防治和農業氣象條件等科普知識宣傳欄,室外田棚邊一個小氣候觀測站時刻採集著最新的空氣溫濕度、地溫地濕、二氧化碳、輻射等數據。
“觀測到的各要素值在電子顯示屏上實時顯示,一目了然,種植技術人員據此及時指導農業生産,既能獲得科學準確的數據又減少了勞動量。”王愛君介紹。
舒仲光是天緣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也是該園區的重點“股東”。他的棚裏既種著番茄、辣椒,也有甜瓜、油桃等水果。説到越來越精細化的氣象服務,他的話匣子頓時打開:“大棚種植‘含金量’很高,精準的氣象服務十分必要。就拿霧霾天説,好像感覺主要影響的是城裏人的生活品質,其實霧霾天光照不足還會影響到蔬菜育苗,有了小氣候觀測站,看看顯示屏上的數據,便知要不要開啟補光燈以促進小苗生長。”
按照舒仲光的計算,小氣候觀測站“進駐”後,棚裏的蔬菜一茬至少增效20%,以番茄為例,一個大棚一茬現在可産6000公斤,純收入1萬元,一年兩茬番茄,一個大棚純收入可達2萬元。
令人高興的是,如今直通式氣象服務已成為各地氣象局的一項重要工作,且更加“本土化”。“針對豐南區的氣候特點及農業結構,我們整理形成了冬小麥、春玉米、夏玉米、棉花、小站稻、番茄、黃瓜、桃、對蝦等農業氣象服務指標集,同時不斷完善農業氣象服務方案以及農業氣象服務標準和規範並裝訂成冊。”王愛君表示。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