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明天“誰來種地”

  • 發佈時間:2014-12-02 05:42:15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關於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提出,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加快農業生産方式的轉變,破解將來“誰來種地”的問題具有重要意義。對此,近日《經濟日報》記者採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張曉山

  家庭承包經營制度需進一步穩定完善

  家庭承包經營制度把農戶確立為農業經營的主體,賦予農民長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權和經營自主權,極大地調動了幾億農民的生産積極性。張曉山認為,家庭始終是農業生産的基礎和主體,這已被中外農業發展的實踐所證明。從實踐來看,家庭經營加上社會化服務,能夠適應不同的農業生産力水準,既適應傳統農業,也適應現代農業,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和旺盛的生命力。

  在工業化、城鎮化、資訊化和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發展的形勢下,家庭承包經營也面臨新的挑戰。根據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的數據計算,平均每個農業生産經營戶只能經營9.1畝耕地,每個農業從業人員只能經營5.2畝耕地,扣除物質成本後每畝耕地一年的凈收益按500元計算,一個農業從業人員一年的純收入也就2500元。“小規模經營無法實現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目的,也無法使農民成為體面和受人尊敬的職業。家庭經營不等於小規模經營。”張曉山説,中國農業生産要再上新臺階,必須在穩定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適度擴大經營規模,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在家庭經營基礎上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當前,我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呈現出多元化、混合型的發展格局,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都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有機組成部分。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基本都是從家庭經營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與農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我國有近2.7億的農村勞動力已轉移到非農領域,他們賴以生存的主要生産資料不再是土地。一部分種田能手就將那些離土離農的農村人口的承包土地經營權流轉過來,擴大經營規模,打造家庭經營的升級版。”張曉山説,當前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以農業為主要收入來源,從事專業化、集約化農業生産的家庭農場正在興起,全國已有87萬個家庭農場,平均規模達到200畝。

  在土地流轉的推動下,一批農民土地股份合作社紛紛成立。農民土地股份合作社將農戶的承包地折股量化,農民以承包地入股組建合作社,通過自營或委託經營等方式發展農業規模經營,經營所得收益按股分配。張曉山認為,這種組織形式讓合作社自身成為具有一定規模的從事農業生産的農業企業,使農戶成為企業的主人,既實現了農業的規模經營,又避免了工商資本大規模租賃農戶承包地可能産生的負面影響。

  近年來,在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同類農産品的生産經營者或者同類農業生産經營服務的提供者、利用者,自願聯合起來,成立了多種類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張曉山認為,農民合作社正在成為引領農民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的現代農業經營組織,帶動農戶進入市場的基本主體。農民專業合作社與農村社區集體經濟組織、各種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以及農業龍頭企業一起,構成了農業生産多元化、多層次的經營服務體系。

  工商資本不能代替農民發展現代農業

  張曉山説,中國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的進程中,在農戶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工商資本進入農業的産前領域、産中領域和産後流通及加工領域一直受到鼓勵和提倡。

  工商資本進入農業首先要處理好與廣大農戶之間的利益關係。張曉山認為,發展現代農業不能忽視經營自家承包耕地的普通農戶仍佔大多數的基本農情,工商資本要帶動農民發展現代農業,不是代替農民發展現代農業,對農民要形成帶動效應,而不是擠出效應。工商資本主要是進入家庭和農民合作社幹不了或幹不好的生産環節和産業發展的薄弱環節。

  張曉山提出,在鼓勵工商資本進入農業領域的過程中,要抑制工商資本帶來的負面影響,防止可能出現的非農化、非糧化傾向,首先要建立嚴格的準入制度,各地對工商企業長時間、大面積租賃農戶承包耕地要有明確控制,要按面積實行分級備案,建立健全資格審查和項目審核制度;其次要建立動態監管制度,有關部門要定期對租賃土地企業的農業經營能力、土地用途和風險防範能力等開展監督檢查,查驗土地利用、合同履行等情況;要加強事後監管,建立風險保障金制度,防止損害農民的權益。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