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讓降息紅利真正惠及實體企業

  • 發佈時間:2014-12-02 00:49:00  來源:人民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原標題:讓降息紅利真正惠及實體企業

  來源:中國網2014-12-01

  銀行要從與實體經濟分憂、自覺履行社會責任的高度積極對待此輪降息,讓降息的正面作用發揮到最佳,以確保降息紅利儘快真正惠及實體經濟。

  作者:呂志強

  11月22日起,央行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即金融機構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4個百分點至5.6%;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2.75%,同時結合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將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由存款基準利率的1.1倍調整為1.2倍;其他各檔次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相應調整,並對基準利率期限檔次作適當簡並。聯想2天前國務院印發的“新國十條”及筆者2個月前在媒體發表“必要時可採用降息政策工具”的觀點,覺得此輪降息乃情理之中,意料之內。

  此輪降息有實質意義的是貸款利率。因為就存款而言,一年期定期存款基準利率調整為2.75%,但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由存款利率的1.1倍調整為1.2倍。如果金融機構採用“一浮到頂”的辦法,那麼實際執行利率2.75%×1.2,為3.3%。可見,存款利率變化不是太大。而貸款利率下調就不一樣,5年期以上貸款基準利率由6.55%下調至6.15%。以50萬元20年期的商業住房貸款為例,按等額本息還款方式,之前每月償還本息約3743元,利息總額為39萬元;降息後月供約3626元,利息總額約為37萬元。相比之下,月供少還約117元,利息總額少了約2.8萬元。

  此輪降息是在前期“定向降準”、“噴灌”、“滴灌”等措施基礎上的再發力,是最直接的緩解融資“貴”,足見宏觀調控之定力。如果説與別的貨幣政策工具在實際操作中容易變味、偏離相比,那麼降息的操作則顯現剛性,效果較直觀。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較大,解決企業融資貴的問題十分迫切,此時降息是拉動經濟企穩的明智之舉。

  融資“難”與“貴”互相影響,“難”會助長“貴”,“貴”必加劇“難”。央行抓住CPI漲幅較低時期,從破解“貴”入手緩解“難”,旨在發揮基準利率的引導作用,促使市場利率和社會融資成本下行,促進實際利率逐步回歸合理水準,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中性適度的貨幣金融環境。此舉可望事半而功倍之效應。

  由於此輪是非對稱降息,表像上看,會收窄銀行利差,實質上論,恰恰是國家引導銀行讓利於實體經濟。從目前銀行業盈利的總體水準看,這點讓利完全可以承受。比如農行作為服務三農為使命的國有大行,其高層已表態,積極響應降息政策,嚴格執行利率新政,給實體經濟減負,促使實體經濟企穩回升。

  毫無疑問,央行此輪降息,對處於困境中的實休經濟無疑有利於降低融資成本,有利於緩解經濟下行的壓力。這是央行降息的意圖所在。現在重要的是,如何確保降息紅利能真正惠及實體企業。根據歷史經驗,即便是降息這樣帶有剛性的新政也不一定能不折不扣落實到位,兩年前即2012年7月6日也降過息,但不少企業反映,利率下調只是名義上的降息,最終還要看銀行對貸款企業定的實際利率。事實上這兩年多來,不少企業往往遭遇銀行各種理由,導致實際貸款利率較大幅度上浮,有的僅低於民間拆借利率,致使企業一直處於融資貴、融資難的怪圈。

  無庸諱言,非對稱降息對銀行而言會造成利差縮小、成本拉高、競爭加劇、存款流失、盈利增速放緩。按照目前廣義貨幣(M2)的規模,按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4個百分點算,大約減少銀行利息收入4000億,這等於減輕企業和社會負擔4000億。然而,現在的商業銀行往往是追求利潤最大化,“堤內損失,堤外補”,政策上明令下調的0.4個百分點,銀行會不會以各種藉口悄悄“補”呢?“息轉費”禁而不住,會不會這次又改頭換面呢?這是須要警覺的。近年來,高層採取了許多措施,一直在喊要解決企業融資貴的問題,可為何實體企業還叫融資成本高?這裡不得不説與銀行名目繁多的收費有關。一家企業獲得的貸款是有限的,降息帶來的利益則更有限,如果銀行再出現一些“暗補”行為,那麼降息紅利惠及企業就會打折。因此,央行降息政策出臺後,相關職能部門、監管機構,應當加大對銀行貸款行為、收費行為的監管與規範力度,重申嚴格執行銀監會對銀行業金融機構信貸業務“七不準”與服務收費“四公開”,繼續治理亂收費,堅決遏制各種可能對降息紅利帶來對沖和影響的行為。

  時值年末,企業銀根偏緊。商業銀行要正確看待此輪降息,不要停留在降息就是收窄利差的表像思維上,而是要上升到讓利於企業的責任和擔當上來。其實,從長遠看,降息會形成一種倒逼力,促使銀行從過於依賴息差盈利向發展中間業務轉型,從追求利潤最大化向適度合理增長轉型,從貸款過度集中、壘大戶向小微企業、普惠金融轉型,進一步完善市場利率機制,提高金融服務水準。總之,銀行要從與實體經濟分憂、自覺履行社會責任的高度積極對待此輪降息,讓降息的正面作用發揮到最佳,以確保降息紅利儘快真正惠及實體經濟。

  http://opinion.china.com.cn/opinion_52_115952.html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