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滬港通的“熱”與“冷”(金海觀潮)

  • 發佈時間:2014-12-01 03:24:00  來源:人民網  作者:午 言  責任編輯:羅伯特

  ■重大改革舉措的陸續推出,將為股市長期健康發展打牢根基。對於滬港通這樣一個“開歷史先河”的探索性舉措,平穩起步、漸入佳境才是最好的狀態。如果一上來就是急火猛攻,反而煲不出一鍋“好湯”。投資者要從題材、概念的框框中跳出來,更理性、更全面地看待改革

  備受關注的滬港通正式推出後,在短時間內似乎就經歷了“熱”與“冷”的急速轉換。在這一過程中展現出的市場百態,讓人頗多感想。

  在滬港通推出前,與其相關的每一個動向都是熱點話題,甚至還會帶來股市波動。然而,從推出後幾個交易日的情況看,卻沒有出現各方期待的熱度,顯得有些“冷”。數據顯示,滬股通首日130億元額度很快用完,但隨後幾日就迅速減少,至第三天額度使用率已降至兩成。此後雖有所轉暖,但額度使用仍只有一半左右。相比之下,“南下”參與港股通的資金更少,每天的額度使用率已降至一兩個百分點。

  滬港通沒有一登場就火爆,其實不奇怪。作為一項著眼于兩地市場互聯互通的重要制度安排,滬港通不僅是A股市場對外開放的里程碑,也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邁出的關鍵一步。對於這樣一個“開歷史先河”的探索性舉措,平穩起步、漸入佳境才是適宜的狀態。如果一上來就是急火猛攻,反而煲不出一鍋“好湯”。此外,目前對參與者設置了較高門檻、投資者對新市場需要熟悉的過程、相關投資産品還在醞釀中……在各種因素的綜合影響下,形成了滬港通平靜、平穩的開局。

  細究起來,滬港通“熱”與“冷”的變化,與一些投資者過於在意其短期效應不無關係。毫無疑問,滬港通是股市“利好”,但其著眼點並非只是眼前,更在長遠、在全局,不能將其僅僅看成炒作題材。在滬港通推出之前,網上即有“萬億元海外資金將進入內地市場”的觀點在傳播;有人還圈出滬港通概念股,提前潛伏等待拉升。然而,等到真正推出之後,資金並未如期待中的蜂擁而來,不免會産生心理上的落差。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説,所謂的“熱”和“冷”,是不恰當預期帶來的主觀感受而已。

  股市是一個逐利場所,對各種資訊高度敏感。面對每個重大消息,投資者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對股市走勢會有什麼影響。這是正常反應。然而,如果只是以“短、平、快”的思維看市場重大改革舉措,就會産生偏差。有些改革具有“緩釋”特性,其功效要等一段時間才能完全發揮;有些改革短期可能還有陣痛,卻是長遠發展必不可少的歷程。因此,看待重大改革舉措,需要長遠、全局的視角,才能有更準確的判斷。回想2005年5月,股權分置改革剛剛推出時,很多人認為是“大擴容”,市場在恐慌中一度跌破1000點整數位。一段時間後,這一改革的意義才被充分認識,並成為推動股市走牛的重要因素。

  近期一個類似例子是註冊制改革。日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抓緊出臺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方案。有人由此産生擔心:註冊制會不會帶來新股“大放水”?股市能承受得了嗎?虧損公司也能上市,“圈錢”是不是更容易了?顯然,如果從這些角度看待註冊制改革,卻忽視其對市場制度完善的重大作用,就很難形成正確認識。

  A股市場前幾年表現不盡如人意,有人説缺錢,有人説缺好上市公司,其實從根本上説,還是缺一個完善的制度環境。近來市場不斷走強,很大程度上也反映出投資者對於制度變革的期待。可以預期,滬港通之後,仍會有重大改革舉措陸續推出,這將為股市的健康發展打牢根基。就投資者而言,也要從題材、概念的框框中跳出來,更為理性、全面地看待這些改革。如此,才不至於在市場的浪潮中迷失方向。

  《 人民日報 》( 2014年12月01日18 版)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