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社會化服務是規模經營的有力支撐

  • 發佈時間:2014-11-28 04:31:36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房寧

  今年秋收,江蘇省如東縣棉場社區的玉米種植戶們不再為連陰雨天氣擔憂,收穫後的玉米拉到家庭農場主吳勇兵開辦的糧食烘乾中心裏,一晝夜就能烘乾,0.14元/斤的烘乾費讓農戶感覺比請人晾曬還划得來,最重要的是幫他們告別了“望天收”。

  近年來,隨著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的發展,有越來越多像吳勇兵這樣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與到農業社會化服務中,或提供統防統治等生産性服務,或發展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服務。與此同時,涉農部門公益性服務不斷鞏固,村集體、農村金融機構等主體也在充實著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為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發展提供支撐,推動規模經營的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進程。以農機社會化服務為例,在2013年,全國農機社會化服務面積佔到農機化作業總面積的2/3左右。

  雖然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斷發展壯大,但仍然無法滿足廣大承包農戶、規模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要求。一方面,農業公益性服務隊伍不穩、體制不順,比如基層農技推廣“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的狀況依然存在;另一方面,農業經營性服務組織扶持不足、市場不規範,農業社會化服務支撐力的偏弱,將直接影響到規模經營的發展品質。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構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提出了明確要求。日前,中辦、國辦下發的《關於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更是進一步明確“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對培育多元社會化服務組織、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發揮供銷合作社的優勢和作用等作出具體部署。

  中央提出的一系列要求,不僅為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構建指明瞭方向,更從制度層面進行優化,鼓勵各地從實際出發創新工作機制,激發基層和群眾的創造性,探索多樣化服務模式和手段。實踐證明,在農業社會化服務領域,政府支援、市場主體參與的“雙輪驅動”尤為關鍵。

  浙江省慈溪市為解決合作社、家庭農場和種植大戶的農産品定量檢測難題,組織全市4家獲得認證認可的檢測單位(企業)成立農業檢測戰略聯盟。生産經營主體的農産品可就近送檢,聯盟內互認檢測結果。這種“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的做法,不僅突破了行政體制的束縛整合了服務資源,還通過政府購買公益性服務的方式,使農産品品質安全監管回歸服務本位。

  山西是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整體推進試點省,為調動規模經營主體的積極性,全省各地想出不少辦法:臨猗縣對優秀職業農民發放獎金,協調農村信用聯社安排信用額度貸款等;長治市則要求,規模經營單位內獲得新型職業農民資質的從業人員必須達到一定比例才有資格享受農業扶持政策。引導加“倒逼”,政府管理和社會參與形成合力,讓培訓資金花得有實效。

  此外,引導不同的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發揮各自優勢,提高整體效能。山東省聊城市建立以供銷社為主體、農資公司為依託、鄉鎮基層社為服務載體、專業合作社為紐帶的土地託管模式,對大田作物統一供種、供肥、收割、訂單交售。比如,東阿縣美豐糧食合作社託管土地5300畝、覆蓋5個鄉鎮9個村,平均每畝為農民節本增效400多元左右。這一探索,不僅調動了供銷社、農資公司、合作社的資源、技術、組織優勢,而且在不觸動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情況下,提高了糧食生産的集約化、標準化水準。

  完善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是規模經營、創新農業經營體制的關鍵路徑。有了方向,關鍵是落實。各級政府應在明晰部門職責的同時加強協調合作,繼續加大政策和資金支援力度,營造農業社會化服務的良好發育環境,發揮好市場主體、社會力量的作用,下好農業社會化服務“一盤棋”。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