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呼喚社會化服務

  • 發佈時間:2014-10-24 16:52:00  來源:中國農業資訊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網訊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是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在人多地少的國情和家家包地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下,城鎮化和農村勞動力非農轉移為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培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主體創造外部條件,農業科技進步和生産手段改進為農業經營主體提升適度規模閾值,而農業社會化服務水準提高則為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深入發展提供支撐和保障,並與引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改進農業裝備手段互促共進。近日,中央審議通過了《關於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提出了培育多元社會化服務組織,支援經營性服務組織發展農業生産性服務的要求。浙江的實踐表明,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是又好又快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助推器、千斤頂、粘合劑和動力源

  一、農業社會化服務是提高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集約化水準的助推器。浙江農民戶均承包經營2.1畝耕地,引入現代物質技術裝備等資源要素既沒有經濟實力,也缺乏規模效益,農業集約化發展的動力缺失、空間不足。浙江緊緊抓住工業化、城鎮化率先發展、深入發展,農民分工分業進程加快、70%以上農村勞動力非農轉移,有地無人種、有人缺地種疊加顯現的契機,一方面,堅持尊重農民意願、滿足農民需求,在穩定土地承包權的基礎上放活土地經營權,主動加強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的引導和服務,著力培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主體,使之成為引領農業集約化投入的生力軍。各縣(市、區)建立健全了縣、鄉、村三級聯通的土地流轉服務組織和平臺,及時提供土地流轉資訊發佈、政策諮詢、流轉模式指導、合同格式文本提供、合同鑒證、糾紛調解等服務,並在部分縣市探索建立了土地流出農戶視同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制度、流入主體土地經營權頒證及抵押融資制度、土地流轉風險保障金制度,服務和推動構建流出流入供需對接、流出農戶權益保障、流入主體利益激勵、流轉模式創新、流轉風險防範等土地流轉促進機制。全省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率達46.5%,流轉後實現10畝以上規模經營面積的佔流轉承包地面積的85%、佔家庭總承包地面積的39.5%,全省設施農業佔比達到34.2%。另一方面,積極引導農村能人和有條件的農業規模經營主體為普通農戶和相關規模經營主體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促進經營主體在服務中集約化發展,進而以服務的規模化提升所在區域物質技術裝備整體水準,全省水稻生産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準達到71.5%。

  二、農業社會化服務是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專業化發展的千斤頂。農業社會化服務是農業分工和專業化發展的産物,並反作用於農業分工和專業化的深入發展,影響專業化生産的經營規模。浙江順應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育和壯大的客觀需求,堅持多層面、多方位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的支撐保障,著力在“育主體中強服務、在強服務中壯主體”,破解農業主體小而全、散而弱的“成長的煩惱”,提升專業化發展的規模與深度。全面建立“三位一體”基層農業公共服務機構,完善了省市縣鄉有服務機構、村有服務站點和推廣示範戶(場)的農業公共服務網;圍繞米袋子、菜籃子和影響農民增收的主導産業培育生産性服務組織,推廣育供秧、機耕、機插、機收、統防統治、機烘、初加工及包裝等作業環節外包或託管服務,引導農民經紀人、專業協會、涉農企業等開展資訊科技諮詢、機具維修、流通行銷等服務;建立“三農六方”、一社一顧問、農超對接、農社對接等機制,構建産學研、農科教聯盟,與國家開發銀行、農信聯社、郵政儲蓄銀行、信貸擔保公司、倉儲公司等簽訂銀農合作框架協議,促進銀農對接,實施大學畢業生農業創業就業補助扶持政策,引進高素質務農人才。全省初步形成了公益性服務與經營性服務相結合、綜合性服務與專項性服務相配套、生産性服務與支撐性服務相耦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格局,共培育專業化生産經營的種養大戶22萬個,經工商登記註冊家庭農場15763家、農業龍頭企業7513家、農民合作社40338家,其中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和合作社的糧食播種及服務面積佔總糧食播種面積比例達到了75%左右。

  三、農業社會化服務是加快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組織化進程的粘合劑。浙江按照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組織化程度的要求,圍繞主導産業和産業鏈關鍵環節,以服務為紐帶找準利益結合點、驅動産業鏈網整合,積極探索創新規模經營主體之間及其與普通農戶之間的産業化組織模式。一方面,在引導普通承包農戶加快加入合作社的同時,同步引導戶(種養大戶)轉場(家庭農場)、場入社(農民合作社)、社聯社(農民合作社聯合社、聯合會),推動産業鏈上相關主體加入合作社或由合作社創辦加工、物流業,積極發展“合作社+企業”、“合作社+合作社”聯合體,著力將産業鏈上各主體之間産品要素的市場外部交易關係內化為更高層次上的聯合體內部服務關係。如在畜牧産業發展中,以組建集團型聯合社為主線,引導産業鏈上的飼料廠、養殖場、合作社、加工企業等,運用兼併、重組、股份合作等方式,進行整合提升,培育新型畜牧産業組織體系,形成了公司牽頭型、養殖場同類集聚型、合作社重組型、飼料與養殖企業合作型等模式,目前全省98個新型畜牧産業組織體系建設試點取得圓滿成功。另一方面,引導農業龍頭企業強化與合作社、農民之間的合作共贏關係,主動轉換角色,變産品收購方”單一角色為生産方與相應服務“提供方”和産品“收購方”雙重角色,推進相互之間的産品和要素交換的雙向化、穩定化和標準化,實現雙方生産效率和經營産值的共提升。

  四、農業社會化服務是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全要素配套的動力源。世界農業發展中生産和服務的關係走過了從分工到互補再到融合的歷程,兩者的融合已成為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誌;以農業全要素社會化服務重塑和引領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持續健康發展、推動農業全産業鏈經營,已成為當下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動力源。浙江以工業園區的建設理念,堅持把農業“兩區”(現代農業園區和糧食生産功能區)作為農業現代化建設的主平臺、主陣地,將人、財、技、物等農業服務全要素都集聚到這一平臺陣地,科學佈局和引進培育分工協作、集群發展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主體。整合了各類支農資金,搞好基礎設施建設,突出扶持加工項目和農業服務項目相並重,支援投向“兩區”內各類規模經營和服務主體,推動糧食類家庭農場、合作社積極參與糧食高産創建、基地建設、項目實施、標準化生産與品牌開發;有關主體根據業務特色,利用其核心的技術控制力和市場優勢,改善農産品生産加工過程,控制農産品從生産到消費全過程,推進“接二連三”全産業鏈發展,利用價值增值匯合點,如品牌、物流、財務、行銷等渠道,合併同類項、實現抱團發展,實現産業鏈內服務資源的充分利用與共用。自2010年以來,糧食生産功能區保持每年100萬畝的建設進度,累計建成4984個、465萬畝,現代農業園區建設逐年提速前進,累計建成622個、面積280萬畝,“兩區”內入駐農業龍頭企業1457家、示範性農民合作社5187家和家庭農場4000余個,並輻射帶動和服務覆蓋向“兩區”外拓展,促進了規模經營的全要素服務、全産業鏈發展,成為了推進浙江農業轉型升級、引領農業現代化的主引擎。

  (作者:浙江省政府參事、浙江省農民發展研究中心首席專家趙興泉)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