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土地股份合作重構集體經濟

  • 發佈時間:2014-11-27 03:34:06  來源:大眾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 本報記者 孟 佳

  11月18日,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教育部《高校智庫專刊》社會發展編輯室、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聯合創辦的第一屆中國地方政府改革創新成果新聞發佈會暨“全面深化改革”地方經驗報告會在北京舉行。4宗地方改革實踐成果被報告會認定兼具創新典型性和推廣價值,山東省東平縣土地股份合作社及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探索實踐位列其中。

  據了解,去年以來,東平縣在全國先行先試,探索農村土地産權制度改革,在不改變土地所有權性質、不改變土地用途、不損害農民土地承包權益的前提下,通過土地産權制度改革,引導農民帶地入股,發展土地股份合作社,促進了農民增收。

  東平縣副縣長臧玉海介紹,改革之前,東平縣農戶每家三、五畝的地塊,投入成本高,産出效益低。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家庭主要收入轉向務工,進城的不種地,留守的種不了。企業、種植大戶擁有充足的資金、一流的技術、完善的網路,但卻缺乏大顯身手的平疇沃野。在傳統農業地區,許多村莊集體經濟還是空殼,村莊治理陷入困局,出現了“集體經濟無實力、為民辦事無能力、群眾缺乏向心力”的局面。

  由於各村村情不同,發展路子也不一,東平縣摸索出政府引導、能人帶動、資本融入、資源整合等不同路子的土地股份合作模式。例如,立足移民大縣實際,該縣沙河站鎮用活政策性資金,引導11個移民村將370萬元移民扶持資金折股入社,在孟莊村成立“聯潤土地股份合作社”,建成276畝蔬菜大棚,發展設施農業。接山鎮後口頭村則引入經營大戶成立炬祥土地股份合作社,農戶以202畝承包地、村集體以350畝河灘地入股,大戶以資金和種苗入股,發展花卉苗木經營。

  目前,全縣共發展土地股份合作社51家,入社農戶7797戶,規模經營土地41778畝。發展家庭農場161家、專業合作社1177家、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達到152家,初步構建了主體多元、類型多樣、優勢互補、産業豐富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通過入股土地股份合作社,農民有了“租金+股金+薪金”, 成為“三金”新型農民;村集體通過集體土地、基礎設施入股,為合作社提供組織服務,收入渠道日益多元,集體經濟得以壯大。以銀山鎮南堂子村為例,通過全村群眾入股,發展旅遊觀光農業,安置本村閒散勞動力200人,2013年集體增收50萬元,村民每人平均增收1000元。

  華中師範大學政治學院教授、中國農村研究院執行院長鄧大才評價東平的土地改革説:“東平的改革有兩個特點,一是成功確權,讓農民有了財産權,確權是改革最重要的環節,二是通過確權搞活了經營權,並且搞活的不單是個體,而是通過把農民組織起來發展集體經濟。”

  對於學界和實踐中素有爭議的工商資本下鄉問題,臧玉海認為,就目前的情況下,工商資本下鄉還是很需要的,現代農村發展需要資本支撐,並且資本下鄉還會帶來技術、管理、人才等要素。梯門鎮西溝流村寶泉土地股份合作社引入工商資本,通過完善基礎設施,整合村集體資源,將村民824畝耕地、村集體876畝荒坡地集中入股,發展集畜禽養殖、林果採摘、觀光旅遊為一體的高效生態農業,使得農民和集體收入翻番。

  不過,臧玉海同時認為,引入工商資本需守住底線,切實保護農民權益,不能改變土地用途,不能單純採用流轉的辦法。“要讓更多農民參與其中,不僅要讓農民獲得租金,還享受股份合作的分紅。同時,政府要完善監管措施,適當提高工商資本下鄉的門檻。”臧玉海説。

  據了解,此次經驗發佈會面向市、縣級和市縣級以下政府單位及其組成部門,根據自願性、無償性、公正性原則,由專家評審委員會和籌備委員會兩大機構評審、遴選,入選首屆地方創新改革實踐的有4地:廈門市海滄區“美麗廈門,共同締造”社會治理實踐、廣東省蕉嶺縣“三位一體”農業生産經營綜合體改革、山東省東平縣土地股份合作社及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探索實踐、湖北省巴東縣“農民辦事不出村”資訊化服務項目建設。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