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帶作物紮根熱帶家園
- 發佈時間:2014-11-25 08:33:04 來源:海南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況昌勳
核心提示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但隨著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的進步,“北果南種”已不再是夢想。
經過大量的技術攻關和試驗種植後,今年年底,葡萄將能夠在海南實現大規模商業化種植。
不僅是葡萄,哈密瓜、草莓、棗、玫瑰……越來越多的溫帶作物成功南移熱帶瓊島,成為海南農業大家庭的成員,為海南農民增收,農業發展提供了新生力量。
不過,專家也表示,將溫帶作物引種海南也需要謹慎,最好由科研人員從事品種引進試驗,研發配套的栽培技術後,再推廣種植。
溫帶作物
海南“結果”
全國各地專家、企業和農民將內地的農作物品種引入瓊島
11月,北方原産地的葡萄紛紛下架,而在三亞崖城種植基地,一串一串葡萄,剛剛成熟,晶瑩剔透,即將上市。
“原來教科書説海南屬於南方多雨區,為葡萄栽培非適宜區。經過3年時間的試驗,我們打破了這種提法。葡萄正式成為海南農作物的新成員。”省農業廳總農藝師黃正恩説,今年年底將正式實現葡萄商業化種植。
落戶海南的溫帶作物,葡萄並不“孤單”。
儋州市排浦鎮華頭坡的瓜菜種植基地裏,綿延數百米的鋼架大棚此起彼伏,一個個哈密瓜長勢很好。基地負責人郭孔敏説,在儋州種出來的哈密瓜甜度不亞於新疆。
新疆,被稱為我國哈密瓜傳統主産區,而遠離千里之外的海南,歷史上從未種植過哈密瓜。如今,海南哈密瓜種植面積已達8萬畝。
哈密瓜進入海南併發展成為一大産業,得益於上世紀90年代中國工程院院士吳明珠在海南從事哈密瓜南繁育種時,選育出適合海南種植的品種,並且研究出了配套的栽培技術,讓哈密瓜“南移”,實現了哈密瓜在海南能夠高産高效。
海南農業就猶如一塊處女地,在建省以前,除了種植糧油作物及少量蔬菜,大部分農作物並未涉足瓊島。建省後,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企業和農民,紛紛將內地種植的農作物品種引入海南,並借助海南冬季溫暖氣候,獲得了不小的經濟收入,特別是冬季瓜菜已成為海南農民主要收入來源之一。
隨著農業科技的發展,陸續有企業、專家開始探索將溫帶作物引入海南,並取得了一定成功。
2008年,玫瑰在三亞試種成功,改寫了海南省沒有自産玫瑰的歷史,至今全省種植玫瑰面積達5800多畝;2009年,北方紅棗在三亞開花挂果,試種成功。
上世紀90年代末,來自浙江、福建等地“候鳥”果農將草莓引種到海南,並逐步探索適宜的栽培市縣以及改善栽培技術,現在平均每畝産量達3000斤左右。
水土不服,
如何克服?
面臨生理代謝失調、營養積累不足、病蟲害嚴重三大技術難題
海南島地處熱帶北緣,屬熱帶季風氣候,溫帶作物引種海南,往往遭遇水土不服。
早在20多年前,就有企業和農民嘗試在海南種植葡萄,或未能成活,或成活但是産量低、果型不好、品質差,經濟效益不佳,最終失敗。
“通過分析20多年來的失敗教訓,我們找到了影響海南種植葡萄的三大技術難題,一是生理代謝失調,二是營養積累不足,三是病蟲害嚴重。”黃正恩説。
專家解釋説,海南全島低溫不足,四季不分明,這種氣候易引起葡萄植株自身合成的各種激素不平衡。此外,晝夜溫差小,夜間溫度高,葡萄呼吸作用較強,消耗養分多,導致營養積累不足,根系生長緩慢,植株矮小,花芽分化不良。
在溫帶作物進入海南時,如何克服水土不服?
“品種的篩選非常重要。”廣西農科院研究員白先進表示,每個作物都有很多品種,每個品種表現的特性不一樣,要實現葡萄南移海南,首先要篩選出較適合的品種。
除了品種,栽培技術也尤為重要。黃正恩介紹説,葡萄能夠南移,核心技術在於破眠技術、避雨栽培技術、修剪技術、肥水管理技術等研發與提升,破解葡萄生理代謝失調、營養積累不足等問題。
海南島常年無冬,全年溫度均適合病蟲繁殖擴散,病蟲害問題是每個溫帶作物引入海南時均碰到的難題。
業內人士表示,哈密瓜能夠在海南實現規模化生産,在短短的10年內,由1萬畝增加到8萬多畝,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於病蟲害防治技術的提升。
2005年,海南研究出了膜網結合覆蓋方式進行哈密瓜設施栽培,有效地控制蟲害、減輕病害,提高了哈密瓜商品率;2009年,科研人員就成功研發了哈密瓜嫁接栽培,克服了大棚哈密瓜連作栽培障礙,減少病害發生。
北作南種,
畝産效益高
産量、品質不如原産地,但上市時間有優勢,效益甚至比內地好
北作南種,屢敗屢試。即使産量、品質趕不上原産地,不少企業、農民和科研人員也願意嘗試在海南種植非熱帶、亞熱帶作物。其動力在於經濟價值。
浙江金華人章達六,今年又和5位老鄉一起,到海南租下了近30畝地,準備種植草莓,這已經是他連續第6年在海南種植草莓。
“雖然經過幾年的摸索,能夠在海南種出像樣的草莓。但是相比在浙江,海南太陽大,溫度高,種出來的草莓品相要差一些,個頭都很小,並且成熟快,容易熟過頭。産量也不高,不到老家的一半。”章達六説。
“不過,算經濟價值,在海南種卻更賺錢。一斤能夠賣到15元,一畝的産量有3000斤左右,除去近萬元的成本,純收入有2萬多元。這比浙江要划算。”章達六説。
“海南光熱條件充足,既是種植非熱帶、亞熱帶作物的劣勢,也是優勢。”黃正恩説,可以利用海南冬季氣候溫暖、全年無霜的天氣,在原産地非收穫期收穫,打出“時間差”的優勢,賣出高價。而這也是不少企業和農民“前仆後繼”在海南嘗試種植新作物的原因。
“樂東哈密瓜一年可以種植3造,上市時間從10月到次年的4月,正好與新疆相反(7月到9月上市),所以價格不錯。”樂東黎族自治縣農業局副局長陳俊華説,特別是第二造元旦開始上市,價格很高,一般都在3元/斤以上。
“今年第一造哈密瓜在10月上市,平均每斤收購價2.5元。”樂東黎族自治縣佛羅鎮種植戶石挺姣之前靠“做海”生存,前兩年和親戚合夥,種植了100多畝哈密瓜,她説,“每造哈密瓜畝産在7000斤左右,一年種三造,每畝年産值有5萬元,扣除成本,每年每畝利潤有3萬元。效益比打漁要好得多。”
石挺姣説,縱觀10年來哈密瓜的價格,低谷時期很少,特別是元旦上市的那造,基本上不會虧損,部分年份價格高達6元-7元/斤。
今年年底,三亞海源實業有限公司將在試種成功15畝的基礎上,進行商業化種植100畝葡萄,看中的也是“時間差”帶來的豐厚利潤。
三亞海源實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家芬説,現在葡萄價格達到15元/斤,預計春節期間能達到25元/斤。“今年種下去,明年年底就可以採摘,按照每造畝産1500斤、一年采收兩造計算,每畝年産值可達3萬-5萬元,利潤在2萬-3萬元。”
黃正恩説,相比北方葡萄,海南葡萄每年單産要低將近1/3到1/2,但是“量少價補”,擁有上市時間優勢的海南葡萄,經濟效益反而比內地高。
南北百果園
引來八方客
北方農作物匯聚海南,農莊一年四季開花結果,實現客源不斷
走進三亞玫瑰谷,紅色、粉色、白色……各種顏色鮮艷的玫瑰迎面而來。陽光下,大朵大朵的花兒,吸引著遊客不斷地與花合影拍照。
隨著國際旅遊島建設不斷加快,不少引種瓊島的內地作物借助海南日益成熟的旅遊市場,發揮更大的經濟效益。
“三亞屬熱帶海洋季風氣候,種植玫瑰的難度很大。”三亞聖蘭德花卉文化産業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喬順法介紹,2008年以來,經過公司科技人員的攻關,屬於溫帶作物的玫瑰終於“花開”三亞這片熱帶地區。
據了解,每年11月至次年4月,我國絕大多數地區天氣寒冷。期間,除雲南有少量玫瑰供應外,我國冬季玫瑰多數依賴進口。起步較晚的三亞玫瑰,憑藉其冬季氣候優勢,經過短短幾年的發展,就在玫瑰市場上嶄露頭角。
“花卉具有極高的欣賞價值,如果嫁接海南成熟的旅遊市場,附加值將會大大提高。”喬順法説,“玫瑰谷從2011年開始做休閒旅遊,至今,每天平均遊客量達2000人次,玫瑰谷婚紗攝影已經成為品牌項目。”
喬順法説,旅遊不僅僅是觀光,還有吃、住、購等。今年玫瑰谷就開拓了主題餐廳,以及以玫瑰為元素的購物品,如玫瑰沐浴露、玫瑰茶、玫瑰咖啡糕、玫瑰精油等,銷量逐漸在增加,將成為玫瑰谷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
章達六在海南種植草莓,其銷售方式也主要是通過遊客採摘。章達六説,我們一般選擇種植在通往景區的道路兩邊,遊客去遊玩,路上看到草莓,就會停車,摘上一籃嘗嘗鮮。“幾乎不用採摘拿到市場上去賣。”
黃正恩説,休閒農業是提升傳統農業附加值的一個重要轉型升級。溫帶作物與海南本土熱帶作物一起,共同形成的資源,可以推動休閒農業發展,豐富海南旅遊內容。
休閒農業的觀光果園,季節性是發展大瓶頸。旅遊需要一年四季均有花開、果結,才能實現客源不斷。
“海南光溫熱資源充足,加上破眠催芽技術、避雨栽培技術的成熟,可以實現在海南一年四季均有葡萄上市。”黃正恩説。
專家們表示,引入瓊島的溫帶作物,加上海南原本可以實現四季收穫的熱帶水果,例如鳳梨蜜、鳳梨、蓮霧等,可以打造出一年四季開花結果的休閒農業,這在全國是獨一份的。
借助休閒農業,還可以將海南農産品開發成為旅遊商品進行銷售。據調查,目前旅遊商品是我省旅遊業中最為疲軟的部分,旅遊業發達國家,旅遊商品收入往往佔到旅遊總收入的40%至60%,國際平均水準也有30%,而我省旅遊商品收入佔旅遊總收入的比重長期徘徊在10%-20%左右。
專家表示,休閒農業在銷售鮮果和農事活動時,也可以發展衍生産品,如農産品加工品和深加工産品,特別是一些創意産品,以此來豐富海南旅遊商品。
溫帶作物
不可盲目引種
需由點(試種)到面(推廣)發展;不同作物引種區域不同
雖然不少溫帶作物引入海南後發揮出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但是專家農民和企業提醒,“北果好吃,但是也需謹慎”,需要科研人員進行試種研究,並且在推廣時期做好技術培訓和指導,否則盲目、不科學引種、試種,會造成巨大損失。
在本世紀初,重慶的一位農民就嘗試將新疆葡萄引種到海南,第一次從內地空運數千株種苗至海南,最後無一成活,僅種苗就損失了2萬多元。兩年後,他又空運了2萬株種苗到海南,成活的也僅7千株左右。三年內投入了20萬元,最後只收穫了1000多斤的葡萄,賣了不到4000元。
海南農科院瓜菜研究所所長肖日新説,在熱帶種植溫帶作物是需要解決諸多難題的,包括品種選育、栽培技術的研究等,不能盲目引種、試種。
黃正恩也認為,種植戶不要隨便引種溫帶作物。“一個新作物的引進,需要科研人員進行大量的試驗,達到了商業化種植條件再推廣,這樣才能將損失降到最低。”
在科研人員進行葡萄試種時,就根據海南氣候條件選擇了10個品種,然後在海口、三亞、文昌、澄邁、陵水、白沙、屯昌、昌江、東方等9個市縣設了11個葡萄試驗示範基地。
“每個品種在海南的表現不同,同時,海南各個市縣的氣候差異也很大,既要尋找在海南種植的最佳品種,也要尋找海南最佳種植區域。然後再通過大量的試驗,改進栽培模式。而這些往往單個農戶或者企業難以做到。”黃正恩説。
陳俊華説,樂東從2003年開始種植哈密瓜,比三亞晚,但是隨後種植面積迅速擴大,佔全省總面積的70%以上,就得益於樂東的氣候條件(晝夜溫差大)比其他市縣更適合種植哈密瓜。
例如,葡萄試種中就發現,海口和三亞更適合種植,而屯昌雨天多,其産量和品種稍遜一籌,或需要研究避雨栽培技術。
由於溫帶作物在熱帶種植,需要克服水土不服,以及病蟲害問題,種植和管理技術相對要更複雜和精細。
“例如,不少像草莓、葡萄等溫帶作物在海南種植發現果小,很大原因是肥力不夠。因為海南光溫熱充足,作物生長週期短,需要營養多,而海南土地肥力並不充足,如果不補充有機肥,長勢肯定不好。”有種植戶表示,“病蟲害問題也是如此,如果只是使用農藥不僅影響農産品安全,還會陷入惡性迴圈,最好需要更多的農業防治和物理防治。”
黃正恩提醒,在農民實行商業化種植之前,一定要進行培訓,讓其掌握技術,並且安排技術人員跟蹤指導。
(本報海口11月24日訊)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