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4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哈密瓜樓”裏樂逍遙

  • 發佈時間:2014-11-13 03:30:00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操戈見習記者鄧衛哲文/圖

  村口一座牌樓高大醒目,一條寬闊的水泥大道直通視野盡頭,規劃整齊的井字形道路將整個村莊有序隔開,一棟棟造型獨特的三層小洋樓在綠茵中錯落有致。這裡就是海南省樂東縣佛羅鎮丹村。

  記者採訪當天,恰逢颱風“海鷗”登陸海南,狂風暴雨下,整個村子反而顯得格外寧靜,村民們在家中喝茶閒聊很是愜意。丹村村委會副主任王令勤自豪地説:“即使再大的颱風,村裏的房子也沒事,村民的安全也有保障。”

  “5年前這裡還是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坡地,2009年之後才陸續建成現在的規模。”王令勤告訴記者,之前全村1000多戶、4300多名村民都在十幾公里外的老村居住,由於交通不便、村民飲水困難、亂佔耕地等問題嚴重才搬到此處。

  王令勤説,老丹村地勢低窪,一遇暴雨就會海水倒灌,整個村子都被淹,造成村裏地下水鹽鹼化嚴重,村民吃水都成問題,經常要開著三輪車到幾公里外的地方拉水。同時,作為人口大村,受建設用地限制,幾兄弟十幾口人的家庭只能擠在低矮潮濕的老房子裏,造成村民私自佔用農田建房的情況非常嚴重。

  為了徹底改變這種狀況,丹村村委會通過“一事一議”向鎮政府專門申請了一塊土地用於重建新村。由於村民安土重遷,加上新村周邊水電道路等基礎設施跟進緩慢,搬遷工作遲遲沒有進展,2009年前僅幾戶人家搬過去,而且還想搬回老村。

  村委會主任謝上強主動放棄自家在老村新蓋的房子,積極發動村幹部、黨員和有錢有威望的村民先搬過去,還免去前幾十戶搬遷村民的2000元宅基地費用。同時,積極協調縣公路、供電、園林等部門,解決新村主要道路的硬化、亮化、綠化等問題,還籌資為村裏買了兩輛垃圾車。

  不到三年,一個路網縱橫、道路整潔、住宅美麗、生態良好的新村便初成規模。現在的新丹村人畜飲水設施、改水改廁全面完成,生活垃圾集中處理,沼氣、太陽能新能源逐步推廣,形成了衛生處理常態化、制度化。90%的村民搬到新村。

  “村容村貌好了不算富,村民的錢袋子鼓了才算富。”在丹村黨支部副書記溫國華看來,農民只有靠地吃飯,如何通過發展熱帶高效農業便成了村委會的頭等大事。通過移村還田和土地連片化整治,丹村形成了全縣最大的國家級萬畝田洋,村委會還出資在田間打了4眼深水井,並針對土壤特性提出“一稻一菜”的種植方案,即晚造種水稻,早造種蔬菜。

  溫國華説,目前田洋的種植種類大致分為空心菜基地、長豆角基地和南繁育種基地。一年可産出三季,每年12月到次年4月是南繁育種基地水稻及空心菜基地的種植時間,8月到次年3月是坡地種長豆角的最佳時間,6月到11月又可以種植一季水稻。僅空心菜一項,每年就為村民增收2000多萬元,村民把空心菜稱為“金菜”。

  除了空心菜,丹村更有名的是哈密瓜,海邊連片的沙地最適合種冬季反季節哈密瓜。每到冬春季節,海邊連片的白色哈密瓜大棚與藍色的大海相互映襯。村民石世姨聯合本村及周邊村莊300多名婦女成立了“樂東丹村創新婦女哈密瓜種植專業合作社”,整合土地2000多畝,年産值達3000多萬元。合作社還建起了自己的辦公室、培訓室、農資超市等,2/3的社員家裏都蓋起了“哈密瓜樓”。

  “在丹村,像石世姨這樣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還有好幾家,全村每年哈密瓜産值可達幾千萬元。”溫國華笑著説,靠著農業的組織化和規模化生産銷售模式,現在村民的每人平均純收入已近萬元,每年10月到春節期間的瓜菜銷售旺季,村農貿市場和田間地頭的大貨車絡繹不絕,那真是熱鬧。

  另外,村裏招商引資的花卉産業也已形成規模,2000畝的金錢樹、平安樹種植基地,每天有100多名婦女前去工作,80元一天的工資當日結清,有效解決了村裏的剩餘勞動力。

  丹村是樂東縣出大學生最多的地方之一。從1977年恢復高考至今,全村共有近800名大學生,外出幹部多達700多人,現在每年都有50多人考上大學,幾乎每家每戶都有孩子上大學。

  2010年11月,丹村成立教育基金,每三年組織社會各界和丹村外出幹部進行一次捐款,用於獎勵優秀教師、優秀學生和幫助貧困學子,希望大家不要忘本,學會反哺教育,成立至今共募集捐款80多萬元。

  丹村教育基金每年向考取清華、北大和博士的學生給予獎勵2萬元,並在村裏召開慶祝頒獎大會以勵後人,向考取普通本科院校的學生分別獎勵1500元到2500元不等,每年還向丹村小學優秀老師和在校優秀學生頒發獎金。

  在丹村村委會大院的文化廣場,村民們每晚都會聚在這裡唱歌跳舞,大夥還自發成立了八音隊和舞蹈隊,定期組織聽歌會和瓊劇演出。村委會大院的文化長廊上,描繪了二十四孝故事以及本村革命傳統故事,讓孩子們熱愛家鄉,知德行孝、知善明史。

  為了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丹村村委會在全縣開了幾個先河,一是策劃元宵燈會,二是編寫《丹村志》和創辦《龍沐灣》雜誌。42歲的《龍沐灣》主編郭義忠,自願放棄海南省旅遊總公司三亞分公司總經理一職,回村自費創辦雜誌,蒐集整理村民的散文、詩歌、書畫作品。

  “紅色傳承、文化興村”,丹村人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編織著屬於他們的美麗鄉村夢。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