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5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我國將放開一千米以下空域

  • 發佈時間:2014-11-25 08:29:22  來源:遼寧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看點

  從“離地三尺就要報批”到試點放開1000米以下低空,中國的空域改革正在向前跨出一大步。全國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工作會議確定了真高1000米以下空域實行分類管理有序放開,並提出,最大限度盤活低空空域資源。通用航空産業由此將迎來新的發展契機。

  多個低空空域開放

  業界對“低空空域開放”的期盼終於變成了現實。

  在日前閉幕的全國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工作會議上,低空空域放開進程有了實質性消息。會議指出,改革進入深水區和攻堅期,要以促進通航産業發展和滿足社會公眾需求為目標,完善法規制度,最大限度盤活低空空域資源,促進通用航空産業快速健康發展。更重要的是,會議還確定了真高1000米以下空域實行分類管理有序放開,這標誌著我國低空空域資源管理由粗放型向精細化轉變。

  同時,多個1000米以下低空空域將適度放開。具體來看,目前瀋陽、廣州飛行管制區,海南島,長春、廣州、唐山、西安、青島、杭州、寧波、昆明、重慶飛行管制分區正在進行真高1000米以下空域管理改革試點,力爭2015年在全國推開。

  其實,我國低空空域改革早已起步。 2010年,國務院、中央軍委就印發了 《關於深化我國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見》。2012年1月起,低空空域放開範圍再次擴大至整個東北和中南地區,以及唐山、西安、青島、杭州、寧波和昆明6個分區。而經過此次調整後,試點地區面積佔全國陸地空域面積的31.6%。

  還有知情人士對媒體透露,目前,包括《低空空域使用管理規定》、《無人駕駛航空飛行器管理規定》等一系列法律法規已經在討論之中。該人士表示,多項討論內容在上報決策層審批後就會落地,這將為我國低空空域改革鋪平道路。

  通用航空迎新發展

  低空空域適度開放的消息,透露出我國自明年將開放低空管制,允許私人飛機使用1000米以下空域,不必得到軍方的批准。最直接的效應,便是鬆開了通用航空發展的手腳。

  在此前的改革進程中,中國通航企業、通航飛行器迅速增長。2013年,我國通航企業達到189家,通用航空器1654架,同比增長23.2%;通航飛行59.1萬小時,同比增長14.3%,比2010年增長近500%。

  在改革試點珠海,佔地99平方公里的珠海航空産業園規劃建設、産業發展等取得顯著成效。今年5月,珠海—陽江—羅定目視轉場飛行航線還實現首飛,截至10月16日,通過通航飛行服務站申報通航飛行計劃達到139飛行架次。在陜西西安,目前已有通用航空相關企業70余家,註冊飛機111架,涵蓋整機製造、飛機維修、航空培訓等各領域。截至10月底西安通用航空産業園駐場飛行單位13家,駐場飛機37架,月均飛行800架次,佔西北地區通航飛行總量的43%。中國低空域改革穩步推進。

  但這只是通用航空大發展的起步階段。民航局副局長王志清就表示,“預計到2020年,我國通航作業飛機將超過5000架,通用航空作業量達到每年200萬小時,年均增長速度達到19%,國內通用航空需求總價值將達155億美元。通用航空是一個潛力巨大、亟待開發的新興産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 ”

  此外,國家民航局年內有望出臺新修訂的 《通用航空經營許可管理規定》,擬將“先證後照”改為“先照後證”,取消企業籌建環節,降低行業準入門檻。這些都將為通用航空和無人機産業打通政策瓶頸。

  業界期待更多利好

  雖然通用航空的改革有了實質性進展,但與業界期待仍有距離。

  “大多數載客飛行的高度都超過1000米,所以業內一直呼籲開放更多空域。 ”有業內人士表示。此次在低空空域改革會議上,王志清就建議,進一步優化空域劃設,建議把低空空域劃分標準高度增加到 3000米;簡化審批程式,關注能管的,放開能放的,借鑒國際標準和做法逐步實現我國空域分類管理。

  有通用航空委員會相關負責人對媒體表示,“載客飛行一般要求高度在2000米以上,所以所謂低空開放之前一直是個模糊的概念,因為業內人士都知道,不可能按照高度1000米以下指定低空航線,必須涵蓋中空飛行,否則很難操控。所以,如果僅開放1000米空域,大多為農林灌溉等作業飛行,對通航産業的刺激作用比較有限。 ”如果低空擴容至3000米,將可促進更多私人飛行、航拍、公務機等便利起飛。

  不過,目前制約我國通航發展的顯然不只是空域問題。據了解,目前中國僅有65個通用機場和300余個臨時起降點,只是美國的2%;通用飛機使用的航空汽油僅蘭州煉油廠1家生産,油料供給、保障能力、專業人才等問題亟待解決。

  而且,低空空域管理改革作為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涉及軍隊、民航、地方政府等,也涉及管理理念更新、管理權利責任調整、法規標準完善和機制模式創新等等,需要站在全局高度統籌謀劃和協調配合。

  對此,有分析認為,只要以“安全、模式、法規、保障”為突破口和著力點,改革就能不斷向縱深發展。在初步奠定的認識基礎、技術基礎和法規基礎上,下一步發展值得期待。□本報駐北京特約記者/肖 偉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