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1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退學北大上技校 勇氣背後的追問

  • 發佈時間:2014-11-25 01:01:23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教育時評

  這兩天,青海小夥周浩從北大退學去讀技校的新聞引起輿論熱議。眾説紛紜當中,有一句話最引人深思——“牛人的命運不需要解釋”。

  坦率地説,周浩的“成功轉型”在我們的社會很少見。這位從小喜愛拆分機械的孩子,恰巧是一個拿下高分的“學霸”。正因如此,他才遭遇了老師和家長強迫上北大的壓力。假設他高考失敗,上技術類院校的願望會不會反而早就實現呢?同時,也正因他走了一段“輝煌的彎路”,在技師學校才受到吃小灶的禮遇。搬出同樣的假設,在技校校長眼中,一個酷愛機械的“學渣”,會不會也不過是蕓蕓眾生而已呢?

  只有理解“牛人”尚且如此的遭遇,我們才能體會常人做選擇時的左右為難。北大某學院副院長曾感慨回鄉時的親身經歷:村裏的窮親不讓他走,想讓孩子上學,理由是上了北大就能“找個穩定工作”;村裏的富戶請他吃飯,直接就問上北大“需要多少錢”,理由卻是上了北大就能“當大官”。聽到這樣的“理想”,再看看北大清華火爆的親子遊,足以感受在我們的這個社會,對學歷和名校的迷信和依賴,是何等沉重。

  還有更加複雜的現實因素。許多單位招聘新人,第一關就是把名校生揀出來,把非“985”“211”畢業的簡歷扔出去;許多職校技校,看起來“挖掘機很強”,進去方才發現並沒有多少去開挖掘機的機會。面對這樣堅硬的現實,又有幾個人能勇敢地放任孩子去率性而為。

  眾多看得見和看不見的限制,讓每個身處其中的人成了受限者,同時又無奈地為這種限制增加新砝碼。如果説創造是中國發展的新引擎,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點火器。構建各級各類教育相互打通、多種學習成果相互交融的終身學習立交橋,就要打開限制知識流動的閘門,凝聚共同的破局力量,使得興趣自由翱翔,創造力得以擇土生根。

  一位學者在闡述創新時曾有過很貼切的比喻,“要牽牛鼻子,而不是抬牛腿”。創新的活力在於人,中國製造要升級為中國創造,首先需要一場思想的革新。我們需要改變流水線簡單造物的方式,也需要克服分類貼標的人才培養方式。在微觀層面,製造與創造最大的不同,就是前者可以完美複製,依靠簡單投入拉動,後者則生長于嘗試當中,只有給人更多主觀能動空間,才能增加成功的可能性。

  我們樂見北大的學生轉上技校,也希望看到有技校學生,甚至在職技工憑實踐創新獲得北大的認可。今天,所有改革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教育改革更需經過複雜的協調和艱難的轉變。當此之時,創造型人才的需求已經時不我待。只有每一位決定孩子人生發展的當局者都拿出勇氣,敢於擺脫功利窠臼,敢於進行創新的努力,才能打通學習的立交橋,最終實現“車來車往”。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