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婦特供”雞,標價三百不夠賣
- 發佈時間:2014-11-24 07:29:27 來源:新華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22日,秋收之後。記者來到沛縣楊屯鎮歡口村,看望村民常看看一家。常看看家裏40畝地,種有小米、玉米等雜糧,今年收了近4萬斤糧食。今年3月,26歲的小常開起網店。小常每天從早上8點,“盯”到夜裏12點。“每個月大概能賣4千斤,賺3000多元。”不過,他並不滿意,“淘寶上光是賣糧食的就有3000多家,要想在裏面脫穎而出,太難了!”
缺創意,賠本也沒賺到吆喝
常看看的感慨,説出了如今很多農民的苦悶。據最新統計,目前江蘇農村網民規模達991.95萬人,農民網站、網店超過9000家。而全國僅在淘寶和天貓上的農村網店,就超過200萬家。
網路,打開了農産品銷售的一扇窗。農民“觸網”,勢頭雖然挺猛,然而,有的大賺,有的賠本,個中原因令人深思。要想真正分享電商盛宴,農民面臨諸多困難。
在宿遷農村,記者遇到農民桃雕師雲守陽。“桃雕是當地農民傳統工藝,也是個細活。”雲師傅説:“一枚‘八仙過海’,要在核上刻出人物、坐騎等十多項內容,打60多個孔,一刀失誤就前功盡棄。”他幹了幾十年,手藝很好,但作品賣價並不高。“有一個城裏來的徒弟,才學了三兩年,把作品在網上挂出來,賣出幾千元的高價。”師傅很感慨:“怪就怪咱不懂網,落伍嘍。”
在徐州銅山八段村玻璃廠幹了多年的農民李月新,情況好一些。兩年前,在淘寶開店賣特色玻璃罐。“一個月賺個兩三千塊吧,不過,想做得更好便力不從心了。”和很多農民一樣,李月新沒讀過幾年書,網店物品的圖片,是用普通傻瓜相機拍的。“這還算好的,村裏不少人還是手機拍的簡易圖,不論從光線、視角、修圖等各方面都不專業。”推薦介紹商品時,語言也簡單粗淺,大大影響了産品形象。“村裏有的人搞電商,忙了幾個月,一件也沒賣出去。賠了本,也沒賺到吆喝!”
創意好,“孕婦”雞不夠賣
對農民而言,除了基本的網路及電商技能,更難的是行銷策劃。在靖江,瓜農孫明賢在別人幫助下,今年開始上網賣瓜。別人上網銷售量翻番,自己的瓜品質不錯,銷量卻怎麼也上不去。問題在哪?孫明賢告訴記者:“我都是有啥賣啥,城裏人的那些好點子,農民真想不出來啊!”
與此相反的一個例子是,同是農民,養雞專業戶尤高賺了大錢。剛開始在網上賣雞,他一天也賣不了幾隻。有一位記者朋友聽説後,給他想出個“孕婦特供”的創意,並建議他按雞齡分成不同價位出售。“最高的三年多老母雞,賣到近300塊。第一週,就一下子來了幾百個訂單,欄裏的都不夠賣了!”
即使有了好的産品、策劃,由於網上各種商鋪數以千萬,僅靠農民個人“吆喝”也還是不夠的。泰州市泰供潤德電子商務公司總經理李嵩認為,從長遠看,各地農副産品和特色産品要想凸顯優勢,需要抱團發展。而這背後,需要有一個好的平臺。
不久前在淘寶上線的“特色中國·泰州館”是很好的案例。借助梅蘭芳家鄉的名氣,泰州市在這裡集中開設120多家特色網店,“打包”了黃橋燒餅、溱湖八鮮、靖江肉脯等56類近千種泰州各區縣知名農副産品。上線第一天,點擊量就超過2000人次。這在浩如煙海的網店中,可謂一炮打紅。
農民當電商,政府培訓不可少
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主任邱澤奇教授認為,農民電商未來的發展,除取決於農業和農村産業的市場化程度,同時取決於農民的現代化程度。“農民能不能快速跟上技術、資訊等方面的節奏,能不能突破鄉村資訊化等條件的制約,是農民發展電商成敗的關鍵。”他呼籲,地方政府部門在軟體、硬體包括平臺等多方面,都需要有所作為。
記者了解到,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強農産品電子商務平臺建設”;今年7月,省政府辦公廳發佈的《加快電子商務發展的意見》中也明確提出,要統籌建設農村綜合資訊服務平臺,開展農民用網培訓,進行農産品網上購銷對接等一系列舉措。
“這對農民來説,都是好消息。電子商務可為農民增收立功,農民迫切需要各地實實在在的幫助。”銅山馬坡鎮副鎮長徐守軍告訴記者,他們已和區裏研究幫扶計劃,比如對農民上網的技能培訓、官方推廣平臺的建設、物流集中區的打造、對接産品研發團隊等。而在泰州,以“無憂開店、網店美工”等為主要內容的農民免費電商培訓,每隔兩周舉辦一次,目前已經舉辦到了第九期。作為培訓師,江蘇歌德電子商務公司總經理趙勇很感慨:“每期培訓名額,一發佈就被搶光。很多人已提前預約明年的培訓。農民對電商新知識的渴求令人驚嘆!”
本報記者鄭 焱 王 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