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依託黃金水道建設長江城市帶

  • 發佈時間:2014-11-23 15:29:58  來源:合肥晚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長江,全長6300余公里,其流域提供了中國36.5%的水資源、48%的可開發水電資源、52.5%的內河通航里程,是連接中國東中西部的“黃金水道”。今年9月12日,國務院印發《關於依託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份文件的出臺有哪些幕後故事?如何帶動區域發展?會上,國家發改委發展規劃司地方規劃處處長馬強就《意見》作了解讀。

  ■出臺長江經濟帶發展體現國家戰略

  長江經濟帶,覆蓋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雲南、貴州等11個省市,面積約205萬平方公里,人口和生産總值均超過全國的40%。改革開放以來,長江經濟帶已發展成為我國綜合實力最強、戰略支撐作用最大的區域之一。

  “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意義是十分深遠而重大的,它既是推動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是拓展我國經濟增長空間的重要支撐,也是促進我國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載體,是深化我國改革開放進程的重要平臺。”馬強表示。

  《意見》起草結合了各方實際,也是集體智慧的結晶。馬強介紹,在起草過程中,我們深入沿江11省市開展調研,廣泛聽取意見。“各地實際情況不同,這要求我們要因地制宜。比如,我們的規劃立足於長江上游、中游、下游地區的區位條件和各自特色,分門別類的進行規劃。”

  “我們堅持了‘突出長江特色和獨特優勢’、‘市場主導和政府引導相結合’、‘兼顧全面與突出重點相結合’、‘整體謀劃和分類指導相結合’等原則。”馬強説,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內河經濟帶,東中西互動合作的協調發展帶,沿海沿江沿邊全面推進的對內對外開放帶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範帶成為長江經濟帶的四大戰略定位。

  ■升級優化沿江産業佈局

  如何適應新環境?迎接新挑戰?馬強表示,沿江産業要創新、升級。

  “沿江的産業現在在佈局方面存在兩個比較突出的問題,第一規模比較大,優勢産業同質化、分散化的佈局比較明顯,二是高耗水工業在沿江佈局過度,産業過剩問題也相對比較突出。”馬強表示。

  《意見》提出,推動沿江産業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産業,大幅提高服務業比重,引導産業合理佈局和有序轉移,培育形成具有國際水準的産業集群,增強長江經濟帶産業競爭力。

  此外,網際網路、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新一代資訊技術改造,將大大提升傳統産業,培育形成新興産業,推動生産組織、企業管理、商業運營模式創新。

  “促進沿江産業轉型升級,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我們也要優化沿江産業佈局,引導産業有序轉移。”馬強説,《意見》支援和鼓勵開展産業園區戰略合作,建立産業轉移跨區域合作機制,以中上游地區國家級、省級開發區為載體,建設承接産業轉移示範區和加工貿易梯度轉移承接地,推動産業協同合作、聯動發展。“聯合攜手發展,才能實現互利共贏”。

  ■發展促進城市建設和山脈水系的融合

  面臨新形勢,沿江城市如何發展?馬強表示,“沿江的城市具有近山傍水的生態環境,歷史遺留下來的自然條件還有風貌,特別是依託長江黃金水道形成的一些獨特的資源優勢和風貌,我們覺得下一步在沿江城市發展過程中還要繼續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有效的創新。”

  馬強説,要促進城市建設和山脈水系的融合,在岸線利用上要儘量地更多留出一些清水的空間,儘量地壓縮建港口、建碼頭,以及建一些工業園區的生産性岸線。

  ■開放培育長江經濟帶對外開放新優勢

  如何培育長江經濟帶對外開放新優勢?馬強表示,關鍵要用好長江經濟帶東西雙向的區域資源優勢,適應國內國外發展的新變化,從整體上構建長江經濟帶對內對外開放的一個新格局,特別是要深化向東開放和以雲南為代表的向西開放。

  “上海要發揮自貿區的建設,首先在長江經濟帶進行複製和推廣,帶動長江經濟帶整個開放水準的提升。雲南橋頭堡關鍵是要推動一些國際通道的建設。”馬強説,提升整個長江經濟帶的對外開放水準,實際上是與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互動,加快沿線的國家海關的合作,提供貿易便利化水準。

  同時要推動對外開放的大平臺的體制建設,重點加強上海的一些口岸,綜合保稅區,推動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和農業合作區的發展,同時要增強沿江沿邊開放口岸的功能,實現資訊互管。

  ■生態構建綠色生態廊道

  長江經濟帶是我國生物資源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但也面臨著危機。上游地區水土流失,中下游地區的湖泊面積縮小,鄱陽湖和洞庭湖出現了大量的乾涸,枯水期不斷延長……

  馬強説,所以加速做好長江經濟帶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打造一個綠色生態廊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目前在全國整體區域規劃中,我們劃定了國家層面的25個重點生態工業區,有八個直接分佈于長江經濟帶沿線的九省二市。”

  馬強表示,長江經濟帶的綠色生態廊道,關鍵是圍繞一江清水,以圍繞長江的水資源,在保護和珍惜利用好這個水資源的同時,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和環境污染的治理。

  ■共贏城鎮化引領城市群合作共贏

  《意見》提出,按照沿江集聚、組團發展、互動協作、因地制宜的思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優化城鎮化佈局和形態,增強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創新城鎮化發展體制機制,全面提高長江經濟帶城鎮化品質。

  “首先,我們關注的是‘優化城鎮化佈局’,首先就要因地制宜地推進城市群佈局和形態優化,體現出各自城市的特色來。”馬強説,“其次,我們要突出沿江城市特色,依託近山傍水的自然生態環境,合理確定城市功能佈局和空間形態,建設富有江城特色的宜居城市。”

  有了發達快速的交通路網,可完全實現城市群之間的“天涯若比鄰”。“我們將充分利用區域運輸通道資源,重點加快城際鐵路建設,形成與新型城鎮化佈局相匹配的城際交通網路。”馬強介紹,長江三角洲城市群要建設以上海為中心,南京、杭州、合肥為副中心,“多三角、放射狀”的城際交通網路;長江中游城市群要建設以武漢、長沙、南昌為中心的“三角形、放射狀”城際交通網路,實現部分省會城市與周邊節點城市之間1-2小時通達。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