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體改革:“星期天工程師”再出發
- 發佈時間:2014-11-23 01:30:43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科體改革進行時
科技日報浙江湖州11月22日電 (記者宦建新)30年前,德清縣在我國科技體制改革中創造了産學研合作的“德清模式”;30年後的今天,“德清模式”再一次被歷史賦予新的使命——在打通科技與經濟結合“最後一公里”上先行先試,為我國科技體制改革再探新路。歷史為什麼再一次選擇“德清模式”,“德清模式”如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承載科技體制改革的重任?22日,科技日報社和浙江省科技廳聯合舉辦以“市場決定資源配置 企業主導協同創新”為主題的“德清模式”30週年深化創新研討會,為“德清模式”的發展獻計獻策。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在“科學的春天”裏,德清磚瓦廠為求生存求發展,與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建立了“科研生産聯合體”。在此帶動下,一大批“星期天工程師”來往于科研院所和企業,為企業開展技術服務。這種“産學研”相結合形式,拉開了我國科技體制改革的大幕,掀起了産學研結合的第一次浪潮,史稱“德清模式”。
2003年德清在全省率先成立了科技擔保公司,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搭建融資擔保服務平臺,十年來累計為科技型企業融資擔保近40億元。2011年又在全省率先成立了科技小額貸款公司和縣域科技支行,創新科技金融産品,進一步深化了兩者的有效融合。以“金”的介入為突破口,德清縣各種創新要素涌動與集聚,形成了“政産學研金介用”為一體的創新體系,成為新“德清模式”。
圍繞技術市場建設,大力探索創新資源市場配置,激發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實現産學研用協同創新,在推動科技成果有效轉化等方面先行先試。“德清模式”以“體系的力量”,探索打通科技經濟結合“最後一公里”,標誌著“德清模式”進入第三個發展階段。
“德清模式”30年成功的實踐經驗是什麼,如何拉動地方經濟的發展;新形勢下為什麼又選擇了“德清模式”;“德清模式”如何用體系力量先行先試打通成果轉化最後一公里;面對體制改革機制創新“德清模式”新的發展路在何方。由科技日報社和浙江省科技廳舉辦的“德清模式”30週年深化創新研討會被社會各界所關注。在當前全國上下推進新一輪科技體制改革的背景下,進一步發展好“德清模式”,對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德清縣代縣長王琴英在致辭中説,“德清模式”是創新驅動發展的一種探索樣本,“德清模式”出自德清“土壤”科技創新,德清將繼續先行先試,探索創新驅動新路徑。面對新的任務,王琴英認為“德清模式”需要依靠三個方面來深化:一是依靠市場,配置資源;二是依靠改革,釋放創新活力;三是依靠法治,規範創新制度。
科技日報社總編輯劉亞東説,“德清模式”是改革開放的産物,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都對“星期天工程師”耳熟能詳。“德清模式”是一個“變”與“不變”的對立統一體。説“變”,是因為“德清模式”是一個不斷發展演進的動態過程,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同時期都賦予了“德清模式”特定的內涵;説“不變”,是因為不同時期的“德清模式”都具有相同的精神實質,那就是求實和創新。研究和報道“德清模式”,是科技日報義不容辭的責任。
浙江省科技廳廳長周國輝説,總結推廣“德清模式”的成功經驗,最大的意義就在於在新一輪科技體制改革的浪潮下,用“德清模式”去啟迪、激發、推動我們的改革。我們按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的要求,深入貫徹落實省委十三屆三次、四次全會精神,把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作為動力引擎,圍繞破解“四不”問題和打通産業、技術、資本融合通道的要求,發揚“涉險灘”“啃硬骨頭”的精神,緊緊抓住“牽一髮動全身”的改革重點,加快突破制約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性障礙,克服資源配置“碎片化”、創新活動“孤島化”現象,切實把從事科研創新的機構、人才、裝置、資金、項目都充分調動起來,真正讓創新創業的活力競相迸發。
專家、企業代表等在研討會上交流研討,亮出觀點,提出建議。特邀嘉賓、高校院所、科技仲介、企業、部門等200多人參加本次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