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8月16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廈金“小科學家”同臺比創新

  • 發佈時間:2014-11-20 06:33:05  來源:廈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聲音】

  提高青少年創新素質

  “通過這次大賽的舉辦,必將進一步推動我市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動的蓬勃開展,在全市青少年中形成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講科學的良好氛圍,達到宣傳科學思想、倡導科學精神、掌握科學方法、運用科學手段的目的,為提高我市青少年科技素養與創新素質産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廈門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組委會主任、市科協黨組書記徐愛聰

  【數字】

  758項

  據組委會辦公室統計,參加本屆科技創新大賽活動的共有150所中小學幼兒園;7545名中小學生及幼兒園小朋友,申報參賽項目758項,涵蓋數學、化學、物理、電腦、醫藥、地球與空間科學、環境科學、動物、植物、微生物、生物化學、工程、社會科學13個學科,參賽的作品基本代表了我市青少年科技創新活動的發展水準,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創新性、實用性和可展示性,充分體現了“創新·體驗·成長”大賽主題。今年,我市六個區,市屬中小學校及幼兒園均組隊參賽,呈現出均衡發展的態勢。

  本屆比賽中,專家組評委在封閉問辯階段和選手交流。

  本屆參賽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本報記者 林露虹 通訊員 姚曉青

  日前,第30屆廈門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落下帷幕,這是孩子們親手打造的科技發明盛會,也是我市科技教育成果的平臺。本屆大賽由廈門市科協、廈門市教育局、廈門市科技局、廈門市環保局和廈門市關工委聯合主辦,廈門市臺聯、福建盧嘉錫科技教育基金會協辦。

  本屆創新大賽從今年9月份啟動,歷時3個月。經過集中展示、選手答辯、專家評審、項目點評等環節,各評審組對申報項目的“三自”原則和“三性”原則進行考察,從經過初評的303個項目中精心挑選出角逐大賽的一二三等獎,並推薦優秀項目參加明年3月舉辦的第30屆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通過初評省賽項目資格。

  每年舉辦一屆的廈門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是我市規模最大、涉及學科最多、規格最高、參賽學生人數最多的青少年科技賽事,福建盧嘉錫科技教育基金會已連續8年在我市大賽上設立專項獎。

  大賽分為青少年和科技輔導員兩個活動板塊,內容包括競賽活動和展示活動兩個系列。競賽活動包括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競賽、科技輔導員創新成果競賽。展示活動包括優秀少年兒童科學幻想繪畫展、青少年優秀科技實踐活動展。其中,在公開展示上,市民們不僅可以看到各種富有想像力的科技作品,還可以與參賽學生進行互動交流,了解他們的創新思路和創作方法。

  30年來,在社會各方的努力和支援下,大賽組委會打造的這個比賽已經成為金牌賽事,極具號召力和影響力,現今已成為各界關注、學校重視、家長支援、中小學生積極參與的重要全市性青少年科技賽事。

  【平臺】

  金門代表隊“優中選優”來廈參賽

  在第29屆廈門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福建省科協領導認真聽金門選手介紹。

  值得一提的是,來自金門的“小科學家”在多次廈門市科技創新大賽中斬獲佳績,這些橫跨小學、初中和高中各階段的學生又選拔參加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省賽隊一等獎獲得者再挑選優勝作品參加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同全國各地的優勝者同臺競技。也就是説,金門代表隊借廈門市科技創新大賽平臺走向福建省賽和全國賽。金門學生在八次參加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獲得一等獎2次,二等獎3次,三等獎4次。

  金門學生與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緣分,可以追溯到2006年。彼時,第21屆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在我市舉辦,廈門市大賽組委會向金門發去邀請函,希望金門學生能到廈門共襄盛舉。於是,金門縣金城中學校長許維民就參加了當年的活動。“金門縣特別支援,當即就派出了上年度的金門地區科技比賽一等獎作品參展。”許維民回憶,除了帶學生參展外,他還和四位隨行老師一同參加了教師論壇,與福建省、廈門市的科技老師進行深入溝通研討,“從此打開了科技交流的歷史新頁”。

  自2006年開始,金門縣教育部門每年11月都會組隊,攜帶4到6項作品參加廈門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金門縣教育處副處長陳金文以“優中選優”來形容金門學生帶來的參賽作品。“以本屆的參賽作品舉例,這些作品先是今年5月在金門縣比賽中脫穎而出,隨後又于7月參加台灣地區的比賽並獲獎。”陳金文説,首輪選拔中,金門縣共有19所小學、5所初中和2所高中的學生參賽,最終優中選優,評定5個項目、10個學生來廈。

  【交流

  兩岸科】技教育工作者分享經驗

  本屆比賽中,評委和選手交流。

  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不僅為台灣學生搭建了展示、交流的平臺,更成為台灣教育工作者管窺大陸科技教育特色的一個窗口。“和台灣不同,大陸科技創新賽還囊括了社會科學的部分,這點比台灣的賽事來得更為全面。”帶領學生多次來廈參賽的金門科技老師許績川認為,大陸對科技教育十分重視,涵蓋面也更為廣。

  許績川將參賽這些年的心得和感悟寫成文章,發表在台灣的科技教育期刊上。在他看來,參賽目的並非獲獎,而是拓展師生視野,享受探究科學奧秘的過程。他總結説,大陸學生的作品尤其注重“兩度”原則,“一是新穎度,研究課題有創意、有現實意義;二是先進度,研究結論具備科學價值和學術水準。”

  與大陸同行的交流中,許績川和他的同事們還樂於分享他們在科技教育上的特色做法。“台灣也有類似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活動,我們叫中小學科學展覽會,是台灣中小學科技教育的品牌活動,至今已經舉辦54屆了。”許績川介紹説,活動將競賽展覽、科學博覽會和科學探索主題館相結合,注重從學校教師的科學課堂,延伸到生活相關應用。

  【特寫】

  冷暖自知的“龍眼雞”

  “冷暖自知的長鼻子小丑”是17歲的金門學生林煒倫的參賽作品名。所謂“長鼻子小丑”是俗名為“龍眼雞”的昆蟲,其色彩艷麗,常潛伏在龍眼樹上。和童話形象匹諾曹一樣,龍眼雞有著長長的鼻子。“大概是7歲的時候吧,我在龍眼樹上看到了它。”十年過去了,林煒倫依然難忘第一眼看到龍眼雞時的驚艷,“為什麼它的鼻子這麼長?顏色也比普通的昆蟲艷麗?”很自然地,在生物學科的課外研究中,林煒倫決定解開這個身邊的疑問。

  這,正是金門學生科技創新的特點,金門縣教育處副處長陳金文説,學生們擅長從身邊的問題著手,這使得他們偏鄉土,有著濃郁的地方特色。“如在第22屆全國賽中獲一等獎的作品“風中傳奇——探討金門古厝方位與季節風的關係,學生們‘就地取材’,探索了金門古厝背後的奧秘。”

  金門學生的研究方法同樣離不開“鄉土”。心繫龍眼雞的林煒倫就深入龍眼樹林,採用記錄生態、比對等方式,觀察龍眼雞的生活習性。“天氣冷的時候,龍眼雞身上白色的部分會變多,像是隨著龍眼樹芽的顏色發生變化。”夏天和冬天,林煒倫都會仔細觀察龍眼雞身體的顏色,拍照後用色卡做比對。最後,林煒倫得出結論:龍眼雞的長鼻子是為了擬態,“模擬周邊的環境,來保護自己。”

  不過,陳金文也坦言,圍繞鄉土做科研的學生難免有些內斂。“廈門學生展示作品時,會主動向來賓介紹,而金門學生在這點上就稍弱一些。”在陳金文看來,帶學生來廈門參賽,也是培養學生溝通能力的一大契機,“讓學生們開闊視野,多多和大陸學生交流,這樣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會更強,向別人推介作品的時候也會更自信。”

  往屆比賽中,台中高中生推出的“光的魔術與色光混合”裝置。(資料圖/本報記者 姚凡 攝)

  往屆比賽中,北師大廈門海滄附屬學校學生展示自動沖水器。(資料圖/本報記者 姚凡 攝)

  【相關】

  全國創新“大舞臺”

  廈門選手屢獲殊榮

  記者昨日從市科協了解到,在今年8月于北京舉辦的第29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上,我市選手奮勇拼搏,再傳捷報,共獲得一等獎3項,二等獎6項,三等獎7項。其中,我市選送的4個青少年科技創新項目獲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專項獎3項。外國語學校陳姚佳同學的《鐳射束照射鏡面圓柱的研究及其應用》獲大賽一等獎以及“中國科協主席獎”、“英特爾英才獎”。

  此外,通過我市推薦至全國的兩個金門地區青少年創新項目分獲二、三等獎。我市選送的科技輔導員創新項目獲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專項獎2項。同安一中康良溪老師的《光電效應實驗探究儀》、松柏中學謝雪錦老師《廈門海岸線保護、利用及管理現狀的調查與研究》獲大賽一等獎。康良溪老師還被評為全國“十佳優秀科技輔導員”,為近十年來我市唯一獲取此項殊榮的選手。廈門一中被全國創新大賽組委會評選為“基層賽事優秀組織單位”。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