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06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土雜肥、化肥結合才是用肥之道

  • 發佈時間:2014-11-20 03:32:00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雖説三秋已過,但農肥商戰仍硝煙瀰漫。俗話説“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農民們圍繞著土雜肥、化肥誰當家的爭論仍在持續。

  化肥商戰遍城鄉

  山東省高青縣青城遊家村今年55歲的老農陳佳安家裏種了8畝小麥,他購買了大約一噸價值2000元錢的化肥。“平均一畝地施一袋二胺,一袋尿素。咱就認準了這兩樣肥,別的啥也不施。”今年老陳種的小麥、玉米獲得了大豐收,他把功勞記在了化肥身上。“莊稼地裏不施肥,滿打滿算250公斤(每畝)。化肥用得足,畝産過千沒問題。”他的用肥經是,秋季施足底肥,來年春天,隨著澆地再追兩遍肥。夏播玉米時隨播種施一次肥,下雨或澆地時再追一、兩次肥。種了幾十年的地,老陳一直用這個法子施肥。往年生活緊張時,他就是不吃不喝也得趕在農時前把化肥備足。現在他不再備肥,只需一個電話,農資店就會把肥運過來。“農戶不備肥,商家多跑腿。現在客戶要肥,咱就得把肥送到家或運到地裏去,有時還負責把肥撒開。”説這話的是張建軍。現在張建軍也不像以前那樣搞肥料儲存,他由過去的存肥變成了現在的調肥——廠家按他的要求把肥送來,他再往下派送。

  筆者通過調查農資商和種植戶發現,儘管大家沒人懷疑土雜肥的效用,但很少有人施用土雜肥,化肥仍是農業生産上的“主角”。

  土雜肥能否臭變“香”

  尿素、二胺等氮磷鉀肥通常被人們稱為化肥。“分田到戶前(30年前),市面上沒有化肥,種莊稼就施土雜肥。250公斤/畝算高産。”陳佳安説,現在化肥的高産作用明顯,沒人再願去施用土雜肥。上了年紀的陳佳安尚且如此,年輕的莊戶人對土雜肥更是不問不聞。

  李洪武是常家鎮金饒糧食合作社負責人,也是高青有名的種糧大戶,他與陳佳安有著不一樣的用肥經,在化肥的施用上他與陳用量相當,不同的是,他每畝地還要施上一、兩方糞肥。“糞肥咱自己沒有,要到養牛小區去買。自己去買是30~40元一方,讓人送是85元/方。”李洪武説,送糞這活可是又臟又累,挖糞裝糞出氣力,最難忍受糞臭味。糞肥、化肥兩肥合用,讓他的莊稼連年豐收,今年他家的玉米平均單産600公斤,比普通農戶高出50公斤左右。

  化肥對葡萄種植戶司志茹來説更是碰都不碰。“葡萄對化肥很敏感,用上化肥的葡萄普遍發酸,用發酵好的糞肥種出的葡萄味道甘甜。”司志茹將她種的葡萄命名為“超甜一號”,市場售價高達25元/公斤。

  高青縣農業局副局長杜作忠分析當下土雜肥“吃不開”的原因時説,不少農民不再將土地作為唯一生活來源,土地收益多少無所謂,外出打次工就可把作物欠收的損失彌補過來。“過去家家戶戶養牲口當畜力,能夠積攢下糞肥。現在機械化上來了,牛馬驢下崗,農民再無肥可積,所以他們也就不再施用農家肥,而單一施用化肥。”杜作忠説,過去農家肥成本很小,現在則需要購買,而價錢與化肥不相上下。

  地培肥需土、化結合

  作物高産離不開化學肥料,但長期單一施用化肥造成的土壤板結、養分失衡、地力下降是人所共知的事實。如何培肥地力各方給出了各自的答案。

  杜作忠將化肥和糞肥比作藥品裏的中藥和西藥。“化肥的特點是肥效快、肥效短,糞肥的特點是肥效慢、肥效長。‘土’、‘化’結合才是用肥之道。”

  土地應實行集約、規模經營。“現在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對土地的重視程度普遍不高。留守種地的中老年人也因為土雜肥不好施,不好買不重視對土雜肥的施用。”李洪武建議土地流轉的推進速度還應再快些,讓土地儘早向種糧大戶和職業農民集中,土地集中在他們手中,才會得到更好地養護。“種地重在‘養地’,不能急功近利一味索取。地養好了才有勁,養地還是土雜肥管用。”

  糞肥施用有講究。高青農業局土肥站站長李京遠的觀點是,新挖出的糞肥不能立即向田裏施用。“新鮮的糞肥中存活著大量的病菌、害蟲,施到田裏會傷害作物,造成作物‘燒苗’。”李京遠説,最好的辦法是糞肥漚制,針對本縣畜牧小區多的實際,他們在各鎮建設了肥效小區,指導群眾進行漚制糞肥,糞肥腐熟後再施進田裏。

  秸稈還田是培肥地力的好措施。李洪武説,現在大型玉米聯合收割機的使用讓秸稈還田真正成了現實。“它的好處是能將秸稈打碎。打碎後的秸稈易於腐爛。腐爛後的秸稈混在土壤裏,改善土壤的透氣性,土質鬆散,地力也得到增強。”但李洪武也坦言,秸稈還田最好隔年進行一次。“年復一年的還田土壤造墑,墑情差將影響作物産量。”

  劉元閣李鋒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