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6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一個西部資源城市的轉型探索

  • 發佈時間:2014-11-19 11:14: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寬敞的展廳裏,陳列著一幅幅當代中國文化名人的書畫作品。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駐足欣賞、切磋評品。“當代中國書法藝術館”日前在內蒙古烏海市建成開館,再一次激發了這裡的人們對書法的熱愛。

  這是國內規模最大的書法藝術館,建築面積7.6萬平方米,功能齊全。“當代中國書法藝術館的建成使用,是中國書協和烏海市合作共建、全力打造的成果,是烏海書法城建設的一件大事。”烏海市委書記侯鳳岐在開館儀式上這樣評價。

  烏海是西部的一個資源城市,人口僅有55萬。這個西部“小城”,為何能建成國家級書法主題館?為何成為“中國書法城”?書法文化在城市轉型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這還要從烏海近幾十年的發展説起。

  一個以書法為底色的城市

  1976年,國家在烏達、海勃灣兩大煤礦的基礎上,批准成立了烏海市,至今不到40年的歷史。這裡曾經煤煙繚繞、房屋破舊。但這樣的環境,卻孕育培養了一群書法愛好者。王厚孝是其中的代表。

  上世紀80年代,王厚孝在烏海老石旦煤礦,“受父輩的影響”,十幾歲就喜歡上了書法。“煤礦的生活單調枯燥,練書法,成了一些礦工的精神追求”。

  現任烏海市書法家協會常務副會長王厚孝對當時的艱苦條件記憶猶新。“沒錢買字帖,常常把別人家的春聯偷偷撕下來回家臨摹;沒有墨汁,就把煤灰倒上水蘸著寫字”。

  1985年,當時的海勃灣礦務局工會在烏海市創辦書法函授大學分校,參加人數最多時一期達四五百人。王厚孝也“咬牙”拿出50元,報名參加。兩年後,他成為內蒙古書法協會會員,年僅19歲。

  2005年,已經小有名氣的王厚孝用“買斷工齡”的錢加上借款,湊足7萬元學費,前往中國書畫院研習書法,從一名煤礦工人成長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作品頻頻獲獎。

  那個年代,不到30萬人口的烏海,書法愛好者就有上千人。

  群眾基礎好、普及率高,是烏海書法文化的一大特色。另一特色,就是政府部門的大力推動。

  早在1994年,烏海市就在全國率先提出創建“書法城”,並將“書法城”建設列入城市發展遠景目標綱要;4年後,烏海市再次發文,作出了創建書法城的總體規劃。

  2008年9月,在第二屆烏海文化節上,烏海被中國書法家協會正式命名為全國首個“中國書法城”。

  “中國書法城”扭轉了城市形象

  自從烏海開發以來,人們從各地來到這裡,揮灑汗水、奉獻青春。所謂“烏海人”,其實就是一個各地移民的共同體。

  經過50多年開發建設,烏海形成了能源、化工、建材、鋼鐵冶金為主導的工業産業體系,城市經濟實力大增,市民的錢袋子也一天天鼓起來。

  曾經,越來越多的“烏海人”發現,自己的家園終究逃不出資源城市的魔咒。很多人沒有了歸屬感,選擇了離開。

  “一個市民共同體的成長,離不開共同的精神家園和優美的城市環境。資源城市轉型,首先要改變城市的形象,提升城市的品位。”烏海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王曉平説。

  書法文化建設為烏海轉變城市形象提供了一個“抓手”。

  命名“中國書法城”後,烏海的書法文化建設並沒有止步,而是趁勢而上。烏海市政府對獲得國家級“蘭亭獎”提名獎的獲得者進行了一次性重獎,出資選送書法協會骨幹到清華大學書法研究生班學習,還連續舉辦三屆全民書法大賽,啟動書法大講堂,開展以書法文化進學校、機關、社區、企業、軍營為主題的“書法五進”活動,進一步推動書法普及和書法文化的內涵建設。

  2012年5月和2013年8月,烏海市在北京王府井步行街、中國美術館分別舉辦了烏海城市形象展和烏海書法美術攝影展,全方位展示了從“煤城”到“書法城”的嬗變進程和城市文化發展的脈絡,引起關注。

  現在,烏海常年堅持練習書法的愛好者有上萬人,很多市民還加入了各種書法協會,人們因書法結緣。在書法文化的滋養中,整座城市也顯現出包容、厚德、友愛的精神氣質,“烏海人”發現,他們在這座城市有了共同的精神寄託。

  烏海的幸運還在於城市環境的徹底改觀。黃河海勃灣水利樞紐工程完工後,在烏海形成了118平方公里的水域——“烏海湖”,成為名副其實的“塞上水城”。

  大片水域的出現,使這座沙漠邊上的城市平添了幾份靈秀之美。烏海抓住機遇,做城市環境改造升級的大文章。一個個市民小區拔地而起,一座座公園鑲嵌在街道、社區,一條條寬闊的馬路連接各方,一片片綠地裝扮著城市的肌膚……從黑煙繚繞、平房成片到乾淨整潔、道路縱橫,烏海城市面貌煥然一新。

  城市環境改善、人文底蘊不斷積澱,烏海從“煤城”嬗變為一座具有獨特自然神韻的城市,這讓“烏海人”出走的腳步停了下來,還吸引著一批慕名而來的書法愛好者。河南人馮印強就是其中的一位。

  出身農家,家境貧寒,卻從小酷愛書法,34歲時,馮印強就被吸納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4年前,馮印強來烏海考察,他很快作出決定,投奔烏海。

  沉浸在烏海的獨特的自然神韻中,馮印強潛心讀書、安心研習。幾年來,他佳作頻現。2012年,馮印強榮獲中國書法最高獎——“蘭亭獎”佳作一等獎,成為烏海書法界的明星。

  打出文化旅遊轉型組合拳

  烏海煤炭資源豐富,可經過50多年的開發,和其他資源型城市一樣,也面臨著資源枯竭的危機。

  “按照目前的開發力度,再有10到15年,烏海將面臨資源枯竭問題。我們總得給子孫後代留下一些資源。因此,烏海的經濟發展方式需要控制資源開發力度,更需要轉型,城市發展同樣需要戰略轉型,且早轉早主動。”烏海市委書記侯鳳岐説。

  幾年前,煤炭市場需求旺盛。烏海市抓住機遇,加快推動煤化工産業延伸升級,培育發展裝備製造業、新能源新材料等接續替代産業,工業初級産品不斷向煤焦油、炭黑、PVC管材型材、高檔建材等多元深加工産品延伸。

  烏海長期以工業為主導的産業格局,影響了第三産業發展。在推進産業多元化方面,具有綠色、環保、産業鏈長、帶動就業多等特性的文化旅遊産業亟待破題發展。“挖掘書法文化內核,打造烏海文化旅遊品牌大有文章可做,且恰逢其時。”烏海市主管文化旅遊事業的副市長冀曉青信心十足地説。

  冀曉青認為,烏海發展文化旅遊産業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書法文化和“烏海湖”。她透露,烏海正在高起點、高標準進行環山環湖旅遊規劃,依託周邊大河、大湖、大漠、濕地等資源,對當地的甘德爾山與環烏海湖、高山草甸景區、四合木保護區等景區提升改造,目的是要加強旅遊與歷史、文化的融合,提升旅遊景區的文化內涵。

  當代中國書法藝術館就建在“烏海湖”邊,相距不到500米。“我們正在打造一個國家AAAA級景區。”地説。

  烏海的城市面貌和精神氣質一天天發生著改變。

  烏海的華麗轉身甚至吸引著外國人前來興業居住。一年前,偶然聽到朋友介紹,27歲的瑞士女孩艾瑪從北京來到烏海,在烏海著名的漢森酒莊當了一名侍酒師。

  剛到烏海時,艾瑪還有些擔心,在如此偏遠的西北小城,自己能否住得慣、待得住。一年過去,艾瑪結交了很多烏海的朋友,學習了攝影,還在烏海機場辦了反映烏海百姓多彩生活的攝影展——《一個瑞士人眼中的烏海》。每到節假日,她都會收到邀請,和朋友一起包餃子、出遊,“在烏海有了家的感覺”。

  “前50年在‘烏’上做文章,後50年在‘海’上做文章。”這是侯鳳岐對烏海城市轉型發展的定位描述。

西部資源(600139) 詳細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