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和他的“搗蛋鬼”
- 發佈時間:2014-11-18 20:30:39 來源:國際商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英國,由於其地理位置、曾經有過的“光榮孤立”的外交傳統、與歐洲大陸的歷史矛盾以及與美國的“特殊關係”,其從來就不是歐盟中“可靠”的一員。
早在二戰結束之初、歐盟的前身——“歐洲煤鋼聯營”尚未創立之前,英國時任外長歐內斯特·貝文就曾有過以英國為主導建立“西歐關稅同盟”的設想,但由於英國政界當時就反對任何“超國家”聯盟的政治形式,這一設想從未付諸實施。在1958年法德主導的歐共體成立後,英國延續了其對歐洲大陸事務保持超然但又希望扮演“平衡者”角色的歷史傳統,並未積極介入但又渴望施加影響。在歐共體通過市場整合逐漸享受到一體化的好處後,英國出於經濟利益的考慮,開始向歐洲大陸靠攏。但以法國為代表的一些歐陸國家對英國的疑忌由來已久,擔心它成為美國用來打入歐共體進而分化歐洲的“特洛伊木馬”,故而分別於1961年、1967年兩次拒絕了英國的入盟申請。直到1969年,在堅決反對英國入盟的法國總統戴高樂辭職後,為平衡在歐共體內部實力不斷上升的西德,法國等成員國才同意接納英國入盟,英國才得以在1973年成為歐共體的正式成員。
此後,英國與歐共體的關係很快就陷入麻煩之中,先後經歷了撒切爾時期(1979-1990年)的停滯和梅傑時期(1990-1997年)的波折。尤其在1992年歐盟第一次貨幣危機爆發後,英國旋即退出歐洲貨幣體系,其在歐盟的信譽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害。1997年上臺的工黨布萊爾政府是英國歷屆政府中對歐政策最為積極的,布萊爾本人宣稱要在其任內“結束英國的孤立並擔當歐洲的領導者”,但布萊爾的雄心壯志卻在英國民眾濃重的“疑歐”情結面前一再碰壁,隨後英國與歐盟在伊拉克戰爭上的立場分歧,以及英國對於“歐洲憲法”的強硬反對態度,致使工黨政府最終壯志未酬,英國也錯失了一次更深刻、更全面地融入歐洲一體化的歷史機遇。
(本報記者楊舒整理)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