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梅潔: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源首是一塊歷史文化寶地

  • 發佈時間:2014-11-18 07:40: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國家一級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梅潔近日做客中國經濟網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系列訪談。中國經濟網記者 裴小閣攝

  中國經濟網北京11月18日訊(記者袁霓) 在《大江北去》的引言中有這樣一句話:“古老美麗的鄂西北文化積澱十分豐厚,綿延三千里的漢水哺育了那裏善良、純樸的人民。”作家梅潔用強烈的歷史文化意識對南水北調移民展現出的隱忍、堅強、擔當、犧牲的民族精神做了最好的注腳。近日,梅潔做客中國經濟網“江水北流三千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系列訪談,向網友描述漢水孕育的古老東方的萬象生機。

  “作為中華民族來講那是一個文化的寶地,它是一塊歷史的寶地。”梅潔説到。

  河流是人類文明的基流,沒有河流,就沒有人類的智慧和文明,梅潔將視野回溯到一個開闊深邃的歷史中:“在1989年鄖陽出土了兩顆完整的人類頭蓋骨化石,這個頭蓋骨化石最後被認定命名為鄖縣人,就像命名為我們北京的週口店人是一樣的意義。它已經被世界認可了,這是110萬年前人類的頭蓋骨化石。而110萬年人類頭蓋骨化石,在亞洲沒有發現過,從來沒有。就是説鄖縣人,應該是亞洲人類的起源地、發源地、發祥地,所以這是一個古老的家園,漢水文化應該和長江文化黃河文化一樣,甚至比長江黃河文化更加古老。”梅潔講到。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梅潔曾説,漢水對華夏文明的影響早在《詩經》裏就有彰顯。幾十年來對庫區文物的搶救性發掘,也早已證明這是一片具有輝煌的古文明的大地。僅鄖陽一個縣,淹沒區文物點多達105處。從已搶救發掘的一些文物點已無可質疑地證明,在水源區埋藏著一部自新石器以來中華民族的文明通史。

  “被淹沒的古城鄖陽,在三千年前春秋時代它就是古麇國的國都所在地。這次南水北調文物考古搶救發現,在漢水岸邊,有個叫遼瓦店子遺址的,最後發現那是一個人類文明的通史地。在這片地下,發現了夏商文化。原來的夏商文化嚴格講在長江流域沒有找到過,可是南水北調搶救那個歷史遺址的時候,就發現在鄖陽的遼瓦店子遺址發現了一部通史,那部通史一層一層疊加,一直疊加下來,最下面是夏商文化,接著就是春秋,一直到秦遺址,漢唐遺址都有,唐宋元明清,一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疊加的文化層,房屋、瓦片、窯,燒窯,包括它的遺址裏面的各種古瓷器、銅器,一層一層文化疊加上來,疊加了中華民族的一部通史。”梅潔説到。

  《中國國家地理》雜誌曾發文關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文物保護問題:“繼三峽工程後,南水北調工程再次面臨文明與水的碰撞。三峽地區相對貧瘠,不適合人類生存;而南水北調工程涉及中國古代文化、文明的核心地。所經之處不僅地下文物埋藏豐富,而且地面歷史古跡也星羅棋佈,文物的級別和數量都要遠遠超出三峽。”

  梅潔曾撰文指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丹江口水庫蓄水後,鄖陽、均州、淅川3座千年古城沉沒江底。後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産武當山古建築群的八宮之首的凈樂宮,及其35公里朝拜武當路上的十七座古代建築群,數以萬計的古墓葬、古遺址、古城池,也都無聲地葬于水下。今天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幹渠從湖北丹江口水庫至北京,長達1277公里,加上天津幹渠155公里,工程將淹沒和涉及的文物遺址多達930多處。”面對湯湯漢水,她發出沉重的叩問:“南水北調工程,你究竟能擔負起多少搶救中華古文明的責任?”

  在講述中梅潔也表達了對庫區文化保護及發展的期望:“武當是道教文化的發源地,道教文化是我們的國教,武當應該説是一個聖地,是一個宗教文化的聖地。古均州就是道教玄武帝的誕生地,他在武當山修行42年。所以我覺得那裏的文化淵源深厚得很。還有淅川,淅川也是千年古城。考古發現,楚部落最早發源地是在丹陽,就是現在的淅川。沿著漢水往下走,楚文化一直往漢水發展,最後定都在湖北的荊州那一帶。楚文化對中華民族的影響那是不得了的,將來當地把這些東西都要搶救,武當文化、人類起源文化,他們還要打造中國水都文化,現在丹江口水庫就在那裏,那個地方真是非常好的一片土地,我覺得發展旅遊也好,發展無污染的工業也好,它會吸引全世界的目光。”

  “我童年的記憶裏,那都是鋪板門連著鋪板門,女兒墻連著女兒墻,白墻黑瓦,那真是漂亮得很,一節一節的建築,都是石板路鋪石板路,非常非常好的古建築,這是它的歷史文化,將來它這個東西都要恢復,他們現在正在打造古鄖陽城的一條街,他們把那些古建築現在慢慢慢慢艱難地搬上來。”梅潔提到了目前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一些文化搶救性措施,回憶中美好的故鄉,期待能夠再現。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