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3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張來武:我國農業現代化與歐美大概有20年差距

  • 發佈時間:2014-11-18 07:49:00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高端訪談】專訪科技部副部長張來武:新常態下,現代農業將唱主角

  《中國經濟週刊》 記者 宋明霞|北京報道

  “中國經濟正在發生深刻的變革,我們又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不久的將來,現代農業園區、現代農業企業家、職業農民、農業科創投資……這些與農業結成利益共同體,在現代農業産業鏈上創業的機構將成為熱詞。在新常態下,現代農業將唱主角!”科技部副部長張來武日前在接受《中國經濟週刊》記者專訪時説。

  現代農業正在上位

  張來武認為,中央發展現代農業、激發農村發展活力的決心是前所未有的。

  “未來30年,我國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如何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張來武説。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農業、農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由於歷史原因,農村發展滯後於城市的狀況仍然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城鄉二元結構依然存在,城鄉發展差距仍在擴大,越來越多的農業人口離開土地,到城鎮謀生,造成了農村的荒蕪和勞動力的短缺。“只有發展現代農業,才能聚集産業,從而聚集人口,縮小城鄉差距,才能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張來武認為,現代農業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金鑰匙。

  張來武認為,一家一戶的傳統農業經營方式難以為繼,農業日益淪為投入高、回報見效慢的弱質産業;工業化、城鎮化又在與農業爭奪人力、土地等資源;糧食增産又面臨對農業投入能力和投入意願不足的困擾等。因此,改變農業的組織方式和經營方式,發展現代農業是我國必須要啃的“硬骨頭”。

  此外,要解決食品安全問題也離不開現代農業。傳統農業是以小生産為特徵的“小農經濟”,粗放經營、規模小、技術手段落後,而且存在很多監管盲區。因此,在張來武看來,提高食品安全水準,從吃飽、吃好再到吃健康的升級之路,不僅是食品安全環境的改善,更是農業生産方式的大變革,積極扶持大型食品集團發展,打造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産業鏈企業,社會力量也在推動現代農業發展。

  “我國農業現代化與歐美發達國家大概有20年的差距,主要體現在農業現代化的科技水準、金融能力、資訊化水準、管理水準四方面,導致了農業發展水準較低、農民收入不高、資源浪費嚴重等一系列問題。”張來武認為,上述四個問題是解決我國農業問題的抓手,也是把從傳統農業帶向現代農業的切入點。

  “從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十八大把城鎮化作為歷史性、戰略性部署,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四化同步的發展道路,多種力量正在聯手推動現代農業上位。”張來武希望全社會都能來關注並推動農業現代化。

  金融引領現代農業産業化

  2008年,張來武由寧夏回族自治區副主席調任科技部副部長。作為經濟學博士、科技部首個非自然科學家出身的副部長,外界評論,這透露出一個資訊——中央希望科技部更加關注科技與經濟的聯繫,尤其是人才的重要性。

  “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存在認識誤區,認為科技創新只是科技概念。事實上,應該是經濟概念,是科學技術市場價值的實現。早期的科技創新理論是線性的,我們的工作也是按照線性關係安排。現在的科技創新應是三螺旋融合理論,科學發現、技術發明和市場應用三者間交互影響,螺旋式上升。”2012年初,張來武在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發表演講,首次新解並系統闡述科技創新。

  張來武認為,科技創新理念我們已經提了十幾年,但至今效果不理想。主要原因是對科技創新理論的認識有偏差,因而影響了實踐。從三螺旋融合理論出發,張來武提出創新的主體是市場,是企業家,而不是政府。政府首先要進行創新驅動的頂層設計,貼近市場和企業家,構建社會化服務體系,大力培育市場,推動市場的逐步成熟。

  張來武説:“現代農業是産業化大農業,是以現代科技引領農業一、二、三産業融合[編者注:即不僅種植農作物(第一産業),而且從事農産品的加工(第二産業)與銷售農産品及加工産品(第三産業)]、産前産中産後一體化的産業體系;在現代農業的發展過程中,科技水準、金融能力、資訊化水準和管理水準缺一不可,但金融能力非常關鍵,現代農業的發展在經歷早期科技風險期的時候,缺乏資本力量,缺乏為現代農業服務的金融體系。因此,以金融為標誌的應用創新體系一定要形成。”

  早在2010年,由科技部發起,教育部、農業部、中國證監會等七家單位共同主辦,首屆中國農業科技創新創業大賽拉開帷幕。“我們就是為那些手裏攥著好項目,卻苦於沒有資金的人提供平臺,讓大家站出來曬項目,爭取資金。”大賽開幕,張來武發表演講鼓勵全社會踴躍參與。大賽共徵集到1771個有效報名項目,最終有19個項目獲得了天使投資或風險投資,投資總額達到8125萬元。

  “科技特派員制度”成中國經驗

  十幾年前,張來武在寧夏工作的時候,就深切體會到改造傳統農業,提高勞動生産率,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就是依靠科技提高勞動者綜合素質,培養一批職業化的農業大軍。於是在2002年,寧夏啟動實施了科技特派員農村科技創業行動。

  “能把科技帶到農村、帶到農業、帶到農民中間去的任何創業者都可以叫做科技特派員。”張來武順口可以説出一大批特派員的名字。比如,寧夏平羅縣科技局的郭躍軍就是第一批報名的科技特派員。過去他下鄉義務推廣水稻旱育稀植技術,很難讓農民相信,而當他親手種植的水稻産量提高,農民就相繼和他簽訂合同,由他的科技服務公司提供從種到收全程技術服務。

  “領著農民幹、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賺,創業機制和市場機制使得科技特派員與農民風險共擔、利益共用,真正與農民結成了利益共同體。”設計並見證了這一行動,張來武更加體會到著力於組織創新、重新組織産業、重新培育經營主體的重要性。他認為,隨著農場、大戶等多种經營主體的出現,將更加重視市場和品牌,農業的附加值將得到大幅度提高;隨著農業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經營主體將實現多元化、專業化、職業化,將吸引更多資本的介入,更大限度地實現農業科技的市場價值。

  寧夏開創的社會化創業服務模式得到廣泛推廣,到2011年底,全國科技特派員已達到24萬人,成為科技部、農業部、教育部等九部委共抓的全國行動。2014年9月,全國科技特派員已經發展到73萬人。黨中央、國務院對科技特派員工作高度重視,2012年、2013年這項工作連續兩年寫入中央一號文件。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明確提出了“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科技特派員帶動了一大批農民創業,領辦、創辦或協辦了一批小微科技企業和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加速了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示範和推廣應用,做強了地方特色優勢産業,促進了農民就業增收致富。

  一粒種子改變世界。科技特派員行動受到了世界的關注,聯合國和很多國家要求分享中國的經驗,認為這項制度和模式是解決城鄉二元結構、解決貧困人群的一個世界性突破。

  “中國農業是最需要突破的地方,現代農業是富國富民的大産業。”回顧這些年的探索歷程,張來武認為,73萬科技特派員是中國職業農民的先鋒隊,中國農業將是億萬職業農民創業的主戰場,將是各行各業實力派聯手創新的大舞臺。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