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A股將現系統性行情

  • 發佈時間:2014-11-15 11:32:55  來源:濱海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近日,央行發佈了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報告,從中可以讀出哪些有用的資訊?“中國版馬歇爾計劃”近日也推出了,這又會給股市帶來哪些機會呢?

  【央行否定降準降息】

  在近日公佈的央行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報告裏,雖然央行承認了在“非公開市場”放水7000多億元,但在放水的反面,卻是第三季度以來M2同比增速出現一定的回落,這需要對央行報告中對M2增速的解釋進行進一步探討。央行在報告中指出,目前M2增速較名義GDP增速高出4個多百分點,明顯超出2000-2013年的平均水準,M2存量已超過120萬億元,M2/GDP在200%左右。在存量貨幣池子已經很大的情況下,這樣的貨幣供給並不算慢。央行強調,與財政支出不同,貨幣投放後並不會消失,而是會形成存量積累繼續在經濟運作中發揮作用。關鍵是要提高貨幣週轉的效率,否則存量貨幣會越積越多,長期看會對通脹乃至經濟産生不利影響。由此可以認為,央行的上述提法,再次否定了短期降準降息的可能性。因為央行的各種“貸款便利”都是當前有放、未來有收的,因而,長期來看,不會對M2存量構成較大影響。但傳統的降準降息則是易放難收,且流向難以控制。另外,央行額外提到貨幣週轉效率的問題,也明顯契合了高層盤活信貸存量的思路,推動存量金融資産證券化的主張未來有望得到高層的進一步重視和強化。

  就新的貨幣政策工具而言,長期來看,央行的貨幣政策工具開始由數量轉向價格,並開始側重於結構調控。首先,央行更強調新貨幣政策框架中價格工具的使用,指出在金融創新中應該更多從市場利率的角度評估貨幣金融條件,尤其強調了拆借、回購市場,國債、企業債收益率下行對於融資成本改善的影響。其次,央行試圖在保持政策寬鬆時也進行信貸結構調整:一方面,央行通過PSL,提供資金用於開發性金融支援棚戶區改造建設;另一方面,其通過再貸款和再貼現來扶持“三農”、小微企業等領域。

  就央行對經濟和通脹的判斷和政策暗示方面,央行對通脹的判斷由第二季度的“價格形勢相對穩定”改為“價格漲幅放緩,形勢較為穩定”;對經濟的判斷增加了“在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一定階段內經濟下行壓力和潛在風險暴露可能會有所增大……既要促進經濟平穩運作,也要防止過度‘放水’固化結構扭曲、推升通脹和債務水準”的表述,表明央行對經濟下行壓力保持警惕,但不傾向於過度刺激,“防止過度放水”或是對社會上全面降準降息呼聲的某種回應。此外,央行對下一階段貨幣政策描述由第二季度的“調節好流動性總閘門”的表述變為“調節好流動性水準”,在流動性調控方面口吻似有所鬆動。就未來貨幣政策總體判斷,央行既要改變流動性調控方式,又不傾向於過度刺激,指向的仍是繼續堅持創新性或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運用,寓改革于調控之中,把貨幣政策調控與深化改革緊密結合起來。

  實際上,今年貨幣政策的三條線已經很清晰:一是想方設法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二是以創新的工具投放基礎貨幣;三是政策發力以“定向”為主。可預見,至明年上半年的貨幣政策操作,都會以此“三項”思路為主。

  【A股進入雙翼齊飛階段】

  近期,股市開始熱炒“中國版馬歇爾計劃”。實際上,“中國版馬歇爾計劃”給中國經濟轉型提供了另外一種可能,即通過依託産能和資本雙向輸出解決困擾中國經濟轉型已久的産能過剩問題。

  中國經濟轉型增長,既要發展新興産業,又要消化過剩産能,如果僅限國內,則一個是“做加法”、一個是“做減法”,轉型期的不確定性會很高。如果將傳統産業的産能輸出國外,將國際資本與先進技術引入國內,則相對都是“做加法”,中國經濟轉型成功的可能性將大增。從國際戰略角度,中國要謀求與中國經濟在全球同等的地位,則中國經濟的轉型必須要從國際視野來考量這一重大命題。

  在國內外專家紛紛認為中國經濟只有産能過剩、債務泡沫一條路的時候,國內決策層已經將眼光早早投向了海外,並開始長遠的戰略佈局。從近一年多的有關經濟層面的高層言論分析,從去年提出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上海自貿區,到今年中國高層到海外“推銷”高鐵、核電,都表明中國高層在解決中國經濟轉型的問題上,與對外輸出産能的國際戰略密切相關。長久以來,中國傳統産業積累的過剩産能似乎只有自我壓縮一條路,中國經濟長遠看將處於長期的痛苦的去産能、去杠桿的過程中。映射到資本市場上,與新興産業的朝氣蓬勃、成長無限相比,傳統産業似乎只有暗無天日。正因為有了這一分化性預期的存在,我們可以看到,近年來A股市場一直處於新興産業佔優的“結構性牛市”中,以創業板為代表的新興板塊風光無限,而傳統週期性板塊的估值一直受到壓制。“中國版馬歇爾計劃”則給基建等傳統産業以“揚眉吐氣”的機會。此前認為相關行業比如建築、機械、鋼鐵、水泥、建材、交運都是産能過剩、死路一條,但是,當“一帶一路”這個嶄新的全球化戰略開始落實之後,A股市場將進入“中國創造”和“中國製造”雙翼齊飛的系統性行情階段。

  以後數年,中國資本輸出的全球化戰略是一個系統性工程,有利於人民幣國際化。“過剩”産能的消化和轉移,不只是讓金融業受益於有效貸款需求,配套的建築承包商、工程機械、物流、鋼鐵等也將全面受益。中國金融、基建承包商、電力設備、工程機械、鐵路設備、通信設備、物流等行業將全面受益,而這些都是容易帶動指數上漲的權重型板塊。

  今年APEC會議一個重要主題就是加強全方位基礎設施與互聯互通建設。APEC成員體與“一帶一路”經濟帶重合度相當高,“一帶一路”政策不再是一項獨立的國內政策,而是著眼于亞太地區的一項政策。雖然稱之為“中國版馬歇爾計劃”略顯誇張,但是不能否認,其中的資本與産能雙輸出的潛在邏輯,確實與當前中國經濟轉型的大戰略嚴密貼合。如果説決策層通過調整權力階層結構,為經濟轉型奠定了政治基礎,那麼,以“一帶一路”規劃為代表的資本與産能雙輸出的全球化戰略,則將未來數年中國的經濟戰略和盤托出。國內的結構性改革與國際化的産能輸出相結合,大大提高了中國經濟轉型的勝算,也為A股市場系統性行情的到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四季度經濟仍有企穩基礎】

  儘管10月製造業PMI和非製造業PMI兩項數據表現均不盡如人意,但實際上,月度數據的頻繁波動屬於正常,新常態下的數據應該用結構性眼光來看待。比如,10月非製造業PMI分項指數顯示的兩個好苗頭:一是市場需求穩中有增,特別是建築業需求升幅明顯,有利於第四季度經濟企穩回升;二是本月新訂單指數結束連續兩個月的回落走勢,達到51.0%,創出自今年6月以來新高,預示著第四季度經濟企穩回升的基礎仍然存在。首先,10月的數據一般受國慶長假的影響,大多都會環比回落。其次,央行“930房貸新政”所釋放的效力在10月有所體現,當月樓市回暖,建築業需求復蘇順理成章。這也印證了高頻數據的波動和宏觀調控的政策效力釋放密切相關,對單月的數據變化不宜再作過度解讀這一論斷。

  雖然今年第三季度中國GDP的增速環比下滑了0.2個百分點,但是這已經被官方描述為“轉型升級所帶來的超預期陣痛”。而之後的四中全會、深改組六次會議等等傳遞出的信號都是高層堅持調結構、促改革的決心不變。因為,其他經濟數據,帶給決策層足夠的底氣。第三産業:前三季度第三産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為46.7%,高於第二産業2.5個百分點。單位GDP能耗:前三季度單位GDP能耗同比下降4.6%,煤炭使用量較上年同期下降了1%-2%。消費:前三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際增長10.8%,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達48.5%,比投資要高7個百分點左右。就業:1-9月城鎮新增就業1087萬人,提前一個季度完成了全年的就業目標。收入:前三季度全國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是8.2%,增長速度比GDP增速高0.8個百分點。決策層多次明確表示“只要我們的發展有就業、增收入,有品質、提效益,節能環保,沒有水分、實實在在,增速比7.5%高一點或低一點,都是可以接受的”,因此,對於總量數據,是時候換個角度去看了。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