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河北人的“雙11”:買的多賣的少

  • 發佈時間:2014-11-14 02:33:10  來源:燕趙晚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雙11”創造了新的神話:2014年11月11日,阿里巴巴旗下天貓交易額突破571億元,刷新了世界網上零售交易紀錄。河北省同樣收穫不菲。截至11日16時,河北省的交易額已突破12億。截至12日零點,“雙11”全天石家莊的交易額為3.6億。網購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習慣,也把線下的商場從主角變成了配角;網購增加,電商的發展有點追不上,河北電商還需加把勁兒。記者昨日蒐集了關於“雙11”的幾組數據,進行實地調查並請專家剖析,試圖透過數據解讀網購時代的部分現象與本質。

  數據①

  “雙11”石家莊男士消費佔比43.89%

  圖簡單方便 越來越多男士加入網購行列

  “雙11”當天,石家莊全天交易額3.6億,其中男士、女士的消費比例為:男佔43.89%,女佔56.11%。可以看出,網購“剁手族”的男士佔比接近一半,越來越多的男士加入到了網購的行列中來。

  在石家莊一傢俬企工作的張先生就在11日當天下單買了一台三星電視,花費4299元。問到為什麼要網購大家電,張先生的回答是:簡單,省事。“去商場逛很麻煩,首先是不好停車,其次是太耗時間,每個品牌的行銷員都得喋喋不休地跟你推銷一會兒。網上就太簡單了,電視的各種參數都有,尺寸、功能,看一眼就心裏有數,然後再比比價,挑個價格合適的一鍵購買。然後就是等著送貨了。”張先生説,現在各品牌的家電都是標準品,售後服務也一樣,網上下單最合適了。他五一的時候買了一台單眼,也是網上下單,兩天就到貨了,跟商場的貨是一樣的,價錢還便宜。李先生則是給老婆買了一部小米手機,他的網購理由也是:簡單、方便。

  據介紹,近幾年,男士參與網購的比例逐年增多,而且男士網購的客單價(即單次購買金額)往往超過女士。“男士買的最多的是家電、數位産品。”阿里巴巴一位技術人員介紹説,這是絕大多數男士的最愛;孕嬰用品也佔了不小的比例,正在成長起來的年輕“奶爸”們消費能力不可小覷,奶爸們對老婆、寶寶的寵愛充分體現在了網購上。當前,很多80後、90後男士已經成為“網購控”,市民王女士説,前一陣子家裏裝修,所有的裝修用品比如瓷磚、壁紙、燈具、接線板等都是老公從網上買的,現在,就算要買塊電池,老公都得網上下單,因為“懶得去超市”。

  有心理學家分析稱,其實男士更具網購的潛質。因為女士相對感性,在網購的同時,她們仍然喜歡享受逛商場的過程。而大多數男士並不喜歡逛商場的過程,他們的購物目的非常直接,缺啥買啥,不愛閒逛,網購正好滿足了男士的這一需求。

  數據②

  同一時段買入包裹132萬個 賣出包裹96萬個

  河北電商發展輸給網購 産業鏈待開發

  從“雙11”收件與發件的對比中可以看出,河北的電商發展遠不及網購增量,即河北居民在網上花錢很多,河北電商賺錢並不多。記者在阿里巴巴“雙11”直播現場記錄下的一組數字顯示:截至11日13點05分,河北省“剁手族”買入132萬個包裹,電商賣出96萬個包裹。兩者對比差距還比較大。而北京、上海的電商非常發達,數據顯示:同一時段北京的收件量是160萬個,商家發件量是246萬個;上海網購産生的包裹是247萬個,電商銷售包裹406萬個。可以看出,發達城市的電商賺錢指數遠遠超過網民花錢指數。

  此前,阿里巴巴也多次發佈過全國各省份的“網購指數”與“電商指數”,每次數據都顯示,石家莊的網購指數超過電商指數。對這一現象,石家莊市電子商務協會的秘書長高文海表示,這與河北省的經濟結構有關,比如南方一些大城市的電商發展非常快,主要原因是當地的品牌商、生産商比較多,有大批的商品可以通過電子商務銷往外地,而河北省的主力是基礎能源、藥業等,並不太適於在網上熱銷。但是河北還有一個強勁的增長點是各縣域的特色産業,比如讚皇的大棗、趙縣的梨等,只要模式成熟,體系完善,都可以成為電商的增長點。目前河北省、石家莊市的相關政府部門都很重視縣域的特色産業,可以説,這塊市場已經覺醒,正在逐步完善中。此外,部分工業企業的電商化也給了河北企業一個很好的範例,比如君樂寶就在這次“雙11”大戰中收穫頗豐,一天銷售了2000多萬元的牧場奶粉。

  對於河北電商的發展,高文海提到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點”的發展,即電商意識提高,各種模式出現,百家爭鳴,逐漸洗牌;第二階段是“線”的發展,即形成完整的産業鏈;第三階段則是“面與體”的狀態,即電商會成為智慧城市的基本功能。目前,石家莊還處於第一階段,正在向第二階段邁進中。

  數據③

  石家莊人“雙11”花3.6億元

  從買書買衣服到啥都買 消費習慣被網購改變

  每天從10點鐘開始,很多單位門口就進入了快遞車聚集時段,寫字樓裏不停有人跑出來取快遞,或為自己或幫同事。“現在隨便問問身邊的哪個人,誰不是每個月收幾個來自天南地北的包裹?”每個月大多數生活用品都在網上解決的小安説。

  像小安説的那樣,石家莊人確實很能買。從來自阿里巴巴的數據看,“雙11”石家莊一天的交易額就達到了3.6億元,也就是説,石家莊人在這一天網上購物就花去了3.6億元。

  勿庸置疑,電商的快速發展,已經讓網購成為人們日常生活重要的一種消費方式。很多市民的網購經驗是從卓越、噹噹上購買圖書開始的,然後試著在淘寶買衣服,買鞋……如今,網購的選擇五花八門,小到螢火蟲,大到汽車、房子,只有想不到,沒有買不到。

  市民黃女士説自己這兩年網購的數量和花銷比例越來越大,不僅有吃穿用的小件物品,還開始買傢具、買家電。“價格便宜是選擇網購的一方面,商場裏銷售的一件上衣,高則上千,低則幾百,而同等品質、甚至同品牌的服飾在網上的價格卻是店舖售價的2-5折,相差很大。最近我還買了套餐桌椅,實體店要七八千元,在網上買才3000元,一比價就知道大家為什麼選網購了。”黃女士説,“再有就是網上商品不受地域限制,品種豐富、選擇面大,幾乎是想買什麼有什麼,現在一家三口的吃穿用在網上購買的比例達到60%。而且交易便捷,送貨到府。”

  記者採訪發現,像黃女士這樣的網購族隊伍不斷擴大,除了購物,還滲透在生活的很多方面,如即使下一刻要出門吃飯或看電影,也要先上網看看是否有團購,絕不浪費資源。

  影響

  “雙11”六年影響大

  零售業態漸漸被邊緣化

  從2009年的5200萬到2013年的362億,“雙11”當天銷售額的增速坐上了火箭。今年僅用13個小時,就突破了去年24個小時的紀錄。當年想借助光棍節效應搞一個節日出來的淘寶負責人自己也沒有想到,“雙11”後來不僅成了網購狂歡的一個“圖騰”,還影響了人們的消費習慣,甚至引發零售業的變局。

  經過這幾年“雙11”的洗禮,傳統商業企業在市民生活中充當的角色已經從絕對主角變得越來越邊緣化。“我都好幾年沒去過某商場了。”“我都很久沒在商場買過衣服了。”這樣的話,已經越來越多地被説出來。隨之而來的,是傳統零售業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利潤越來越低,甚至賠錢賺吆喝。

  隨之還有越來越多以體驗性消費為主的城市綜合體崛起。對於今年“雙11”,無論是萬達還是勒泰都相對淡定。“‘雙11’對我們影響極小,網路不能代替吃飯與娛樂。”

  對此,有關人士認為,未來,當隨網際網路長大的“85後”、“90後”、甚至“00後”成為中國社會最具消費能力的中堅,在電商、網際網路、零售業發展的變局中,每個人、每個企業都應該學習融入。

  □本報記者 劉文靜 秋淩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