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8月17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九寨溝的水去哪兒了

  • 發佈時間:2014-11-13 04:31:56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迷人的人間天堂九寨溝,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內,溝內因有9個藏族村寨而得名。景區四週峰簇崢嶸,雪峰高聳,118個翡翠碧玉般的湖泊分佈在青山環抱的“Y”字形山溝內,另有17個瀑布群、11段激流、5處鈣化灘流相串相聯,形成了中國唯一、世界罕見的自然景觀。

  水,是九寨溝風景的靈魂。這裡的水,清純潔凈、晶瑩剔透、色彩豐富,堪稱“世界水景之王”。但遺憾的是,據資料顯示,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九寨溝景區湖泊的水位呈逐年下降趨勢,尤其是近年來,水位下降更為明顯。

  不像唱出“爸爸去哪兒了”那樣的輕鬆調侃,我們這些深愛著九寨的人不能不心痛地問一句:九寨溝的水跑哪兒去了?

  自然?人為?

  四種猜想各執一詞

  九寨溝的水,主要由地表水和地下水組成。地表水來自四週高山上的積雪,積雪融化後形成涓涓細流,最後匯成溪水源源不斷地注入湖泊之中;地下水是地層滲出的水,在九寨溝的眾多湖泊中,人們已發現了許多泉眼,這些泉眼日夜不停地往外滲水,成為湖泊水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根據九寨溝的水系和水源特徵,中國氣象局成都高原氣象研究所和四川省氣象局的專家對景區湖泊水位的下降作出了四種猜想,有三種歸因于自然:第一種是地下水滲漏。有人認為,很有可能是湖底的岩石結構出現了異常變化,比如出現了裂縫,水順著裂縫滲走了。第二種猜想是湖水的蒸發量加大。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下,由於溫度增高,使得湖泊內的水蒸發加快,從而使水位降低。第三種則認為是由於天上降水減少了。由於雨雪補充不足,使得整個九寨溝的水資源日趨匱乏,從而使湖泊內的水量隨之減少,水位下降。

  還有人猜測,可能是人為造成的湖泊流出水量增大。比如人為擴大了湖泊出水口的面積,使得流出的水量比原來增多,導致了水位的下降。

  自然説和人為説,貌似都有一定道理,但哪種説法更科學、合理呢?我們逐一分析:

  看來,引起九寨溝水量減少的只有一個原因了,那就是天上降水的減少,但這種説法有何科學依據呢?

  大氣降水是九寨溝水資源的根本保障

  天上的降水,一部分在九寨溝四週的高山上形成積雪,融化的雪水形成九寨溝地面徑流的源泉,而另一部分降水則直接以雨水的形式落到地面,補充地面徑流的水量,或是滲入地下,形成豐富的地下水。因此可以説,大氣降水是九寨溝水資源的根本保障。而近幾十年來,九寨溝的大氣降水正呈逐年減少趨勢。依據何在?

  科學家們通過對九寨溝地區1959—2002年的氣象觀測資料進行分析後發現,44年來該地區的大氣降水呈減少趨勢,而與之對應的是,九寨溝景區湖泊的水位也出現了下降,兩者呈現正比例關係,尤其是在降水減少最多的7月,景區湖泊出現了不可思議的低水位現象。據此,科學家們認定:天上降水的減少,正是九寨溝景區水量減少的直接原因。

  夏季風異常變化造成了景區水汽不足

  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九寨溝上空的大氣降水減少呢?

  首先,夏季風異常變化,使得南來水汽向北輸送減弱,從而造成了景區水汽不足。

  四川省氣象局和中國氣象局成都高原氣象研究所的專家們通過對九黃地區多年的氣象觀測資料進行分析研究後發現,導致該地區大氣降水減少的罪魁禍首是夏季風。

  夏季風,來自廣闊無垠的洋面,它就像一台巨大的水泵,把水汽源源不斷地從海洋輸送到陸地。九寨溝、黃龍地區身處內陸,低層的氣流難以直接到達,因此水汽輸送主要依靠夏季風的巨大動力:冬、春季節,該地區的水汽主要來源於中緯度偏西風水汽輸送,夏、秋則主要來源於孟加拉灣、南海和西太平洋地區。專家指出,近幾十年來,夏季風發生了異常變化,它吹向內陸的北界出現了偏差,使得南來水汽向北輸送減弱,從而造成了九寨、黃龍地區水汽不足,大氣降水因此減少。但僅僅是這一原因造成的嗎?還有第二個“黑手”:大氣環流在景區形成了一座隆起的“高地”,冷空氣被迫繞道而行。我們知道,大氣降水的産生,離不開冷暖空氣的交匯,暖濕空氣如果沒有冷空氣的刺激,一般不會産生降水。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説,來自北方的冷空氣就猶如降水産生的“發動機”,它的頻頻南下,是九寨地區降水的重要因素。

  過去,北方冷空氣長驅直入,年年如約而來,在九黃地區與暖濕空氣融合降下大量雨雪。但是近幾十年來,在巴爾喀什湖以東到貝加爾湖以南一線的高空環流發生了顯著變化,特別是在九黃地區急需降水的7月,大氣環流在此形成了一座隆起的“高地”,冷空氣往往被迫繞道而行,從而使得到達九黃地區的冷空氣勢力十分薄弱,無力與暖濕空氣爭鋒抗衡,因而難以形雲致雨。

  過度用水與降水減少有直接關係

  除了氣候變化影響,人類活動,尤其是人類過度用水,對九黃地區的降水減少有著直接關係。

  上世紀80年代,是九寨溝、黃龍景區及鄰近地區氣候發生顯著變化、降水減少的重要時期,而這一時期,也正是人們大量涌入九黃景區的開始。因此可以説,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人類活動的影響,干擾了九寨溝、黃龍局地氣候,加劇了區域氣候的變化,對該地區的降水減少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此外,周邊生態環境的惡化,也對九寨溝和黃龍地區的氣候變化産生了影響。與九黃地區直線距離不足200公里的若爾蓋、紅原,是川西北最大的濕地區。濕地對維護一定區域內的生態系統平衡具有重要作用。然而,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一方面受全球氣候變暖、持續乾旱等自然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面由於人類過度放牧、在草地上濫採濫挖、過度用水等人為因素,濕地退化、草地沙化現象較為嚴重,對九黃地區的氣候變化影響巨大。

  如何留住天賜美景?

  人工增雨取得一定成效

  是該警醒的時候了。專家預言,如果再不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補救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九寨、黃龍地區的水資源還將繼續減少下去,總有一天,美麗的人間天堂將一去不返,人類將空留惆悵和遺憾。

  如何行動呢?氣象專家提出解決水資源減少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可通過人力行為,借助碘化銀、液氮等催化劑,改變空中雲的物理結構,盡可能實現多地降雨,從而達到增加該地區大氣降水的目的。近年來,阿壩州和九寨溝縣、松潘縣的氣象人員,一直試圖通過人工增雨來增加九寨溝和黃龍地區的大氣降水。他們借助高炮、車載火箭等增雨設備,每年都在九黃地區實施人工增雨作業,並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要有效地增加該地區的大氣降水,小規模的增雨作業遠遠不夠。專家指出,要有效增加九黃地區的水資源,必須建立常年性人工增雨(雪)作業管理機制和業務體系:在景區及其上風方合理布設增雨作業點,在一般的乾旱年份,利用車載火箭和高炮實施地面人工增雨(雪)作業,而在乾旱嚴重時,必須出動飛機,實施規模較大的增雨(雪)作業方能解決問題。

  “治本”還須建立水資源變化監測系統

  不過,人工增雨只能緩解一時的水資源短缺,要想“治本”,還必須在九黃景區建立水資源變化監測系統,為科學研究保護措施提供觀測資料。專家指出,應在景區建立全方位的監測系統:一是對空中水資源進行監測,掌握空中水源的變化情況,主要採用飛機裝載監測設備,對空中水汽量進行監測,或是採用GPS水汽觀測站和紅外線觀測設備,在地面建立對空中水資源的觀測。二是建立地面水資源觀測體系,隨時掌握和了解地面水資源的變化,主要在景區內建立多個地面自動氣象觀測站,全面收集降水、溫度、風向風速等資料,同時建立水位、流量、徑流、雪線觀測站,對地面水的情況進行實時監測。三是建立衛星遙感監測,借助衛星的“千里眼”,與GIS相結合,對景區水資源實施空中監控。

  目前,四川省氣象局衛星遙感監測設備比較完善,已可以開展景區旅游水資源定點監測的應用研究。

  保護生態恢復景區小氣候迫在眉睫

  除了利用科學利劍遏制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加強景區生態環境保護也是一個重要的環節。

  通過封山育林、人工造林、改良草場、退牧還草、控制遊客數量等措施,大力整治和保護生態環境,恢復景區的局地小氣候已迫在眉睫。

  稿件來源:蝌蚪五線譜

  作者係四川省科普作家協會常務理事,主要從事懸疑推理小説,以及地理探秘、防災避險等科普科幻寫作。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