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中山區水“定權” 村民告別“卡脖旱”
- 發佈時間:2014-11-13 00:31:28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既然我的名字都寫在水權證上了,我就一定會盡到責任,打理好這片山塘。”黔中山區貴州息烽縣小寨壩鎮大寨村村民楊明華向當地水利部門表態。
楊明華所説的山塘位於上寨組,修建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容積約2000立方米,32戶農戶、100余人受益。然而,由於年久失修、長期無人管理,淤泥幾乎填滿了整個山塘,塘中水深不足20公分,導致山塘的基本功能喪失。
為改變這個“上級部門管不到、村級集體管不好、農戶個人不願管”的小山塘,經大寨村村支兩委多次與受益戶商議,最終做出決定——將山塘進行“全産權”拍賣。
消息傳出後,大寨村不管在家務農的,還是外出務工的,紛紛踴躍報名參與競拍。
“今年7月5日拍賣那天熱鬧得很,底價從7.5萬元一路飆升到20.24萬元。”息烽縣水利局一名基層幹部告訴記者,村裏規定,只要不改變蓄水功能,競買人可從事一切合法經營活動。
經過激烈競爭,楊明華中標,成為上寨山塘的“塘主”,從此擁有山塘的所有權、使用權。
“老楊,你可要把水管好,明年組裏的葡萄地,都要喝你的水了。”息烽縣水利局工作人員叮囑楊明華。
“那是肯定的!”楊明華説,只要能蓄上水,明年乾旱的時候,大夥兒再也不用去四五里外的小河溝挑水了。
據當地村民介紹,上寨組周邊的土質特別適合種植水晶葡萄,雖然當地自然降水不少,但由於山塘不能蓄水,一到天旱,很多田地就變成了“望天田”。“有水,就是伸著脖子喝不著”曾是發展葡萄産業面臨的最大障礙。
類似這種“管理性缺水”、村民“望水興嘆”現象在貴州山區非常普遍。
息烽縣水利局局長盧天倫説,長期以來,從水源地到農田的“最後一公里”,政府部門照顧不到,群眾解決不了。
自2014年成為全國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試點單位後,息烽縣將現有小水利通過拍賣、承包、租賃等方式,將産權歸屬個人、村集體或用水合作社,讓全縣14000余處小農水有了明確的“新管家”。
小型水利工程的改革收益被納入鄉鎮財政專賬管理,不但可以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收入,還可以用於當地的水利工程建設、管理、維護,解決了農村小型水利工程“有人建、無人管”的問題。
上寨山塘的“塘主”楊明華中標後,立即啟動了“治水”工程。目前,他已投資20余萬元對山塘進行疏浚、擴容、加固,原來的小泥塘變成了2.3畝的“小水庫”,並新建了水渠,確保山塘水引入村民的田間地頭。
“水定權,人定心。”楊明華説,他有了小山塘後,不但打通了村民的用水瓶頸,還能以此為依託發展農家樂,將這個曾經荒廢的小山塘變成水清、岸綠、景美的鄉村旅遊點。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