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棉花主産區的巧應對

  • 發佈時間:2014-11-11 07:29:33  來源:湖北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湖北日報訊 記者 郭習松 陳鵬 通訊員 高璐 新聞研修班學員 葛慧慧 周勇

  天門:棉都實現機採夢

  “篩子大,扁擔長,處處種上棉花王”。作為當地旱田現金收益最高的大宗作物,天門的棉花産量一度佔到全省的1/10,也為自己贏得“全國棉都”的美稱。

  今年初,面對臨儲政策取消,天門市適時作出了10字指導性意見:“調減、穩定、套種、改種、機械”,即提倡棉田套種西瓜、甜瓜,適當改種減層藕、菊花、茶葉等效益高的作物,並推動棉花生産機械化水準,全市植棉面積定格在40萬畝左右。“目前來看,有一定的成效,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最核心的努力方向,還是提高棉花生産機械化水準,提升農民的比較效益。”天門市市長吳錦介紹,為實現這一夢想,該市農機局從牙縫裏擠出資金,組織專班、專家,專心進行了4年探索。“頭兩年,主要是推廣棉花機械直播、機械中耕和規模化機械植保;後兩年,主要是推廣農機植保統防統治技術,試驗棉花機械採摘。”天門市農機局局長段喜廷介紹,最終全市探索出了由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技服務中心、農資産銷企業牽頭,整體承包,實施農機植保統防統治的有效模式。2013年,天門華豐等合作社投入52萬元購置兩架無人植保飛機投入使用,每架飛機每天可對400畝農田進行植保,是普通人力的100多倍。

  棉花生産機械化是個系統工程,需要農機與農藝深度融和。2013年6月到10月,該市在黃潭、楊林等地開建機械化生産示範基地,試驗面積50畝,品種為從北方引進,全程實行機械耕整、播種、施肥、植保、抗旱排澇、采收。試驗結果顯示,理想條件下,采收效率為每小時6畝,采收率95%。“這是非常好的試驗。湖北如能全面推廣機械化種植及采收,棉花總産量和效益至少還有20%的提升空間。”中儲棉資訊中心總監馮夢曉測算。

  潛江:高效模式助力轉型

  潛江同樣是我省傳統棉區。2007年,全市種植面積曾達到54.6萬畝,今年經過政策引導後面積萎縮至30.3萬畝,比去年減少18.29%。該市農業局辦公室主任涂濤表示,棉花比較效益不高是種植面積減少的主要原因。近年來,該市有意推行蝦稻共育模式,每畝收益可達到4000-6000元,於是具備改水田條件的棉農紛紛進行旱改水。

  在潛江市最大的棉花種植鄉鎮——龍灣鎮,鎮長從進軍介紹,最高峰時,全鎮種植面積達到7萬畝。面對複雜多變的棉花形勢,該鎮幾年前就開始了結構調整,並有意識地發展“三色”經濟。

  第一是紫色,即種植葡萄,目前面積達到5000畝,純收入每畝高達1.2萬元;第二是金色,即蝦稻共育,目前發展有1.5萬畝,每畝收入超過3000元;第三是綠色,即種植大棚蔬菜、瓜果,目前面積也超過了500畝,每畝收入達到1.6萬元。“哪一‘色’經濟比較效益都比種棉高,但是作為傳統産棉區,我們還是希望國家能從保護棉農積極性出發,參照新疆模式,對棉農實現價格補貼。”涂濤表示。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