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景區實景劇:冬歇期的反思
- 發佈時間:2014-11-05 07:29:30 來源:湖北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湖北日報訊 圖為:原生態實景劇《夷水麗川》演出現場。(記者 鄭元昌 攝)
記者郭習松通訊員曹巧紅
1日晚,隨著今年最後一場演出謝幕,恩施大峽谷宣佈,該景區總投資5億多元打造的山水音樂劇《龍船調》停演,待明年春暖花開再續。
無獨有偶。襄陽古隆中同日也宣佈,該景區總投資2.2億元的影像話劇《草廬·諸葛亮》步入冬歇期。
《龍船調》和《草廬·諸葛亮》是今年我省重磅推出的兩大新實景劇,自7月25日和8月9日首秀以來,各自保持了每週五場和三場的演出頻率,單場收入分別在3萬元到6萬元左右。
在投資方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投資公司看來,開局差強人意。“畢竟仍處於市場培育期,門票多以較大優惠對外促銷。”
冬歇期,實景劇的成本支出不會“歇”。
記者採訪全省景區實景劇發現,困擾他們的,遠不止冬歇期。
大浪淘沙,十年僅余兩劇熱演
今年“十一”黃金周,來自黃岡的楊女士感到有些遺憾,好不容易帶著父母擠到三峽大壩前,卻沒看到嚮往已久的《盛世峽江》;該黃金周,從紐西蘭回國探親的劉女士專程趕赴洪湖,想重溫一下湖面實景劇《洪湖赤衛隊》,同樣未能如願。
2005年,我省第一台實景劇《夷水麗川》在恩施騰龍洞成功首演。10年來,涌現的景區實景劇不算少。有多次走出國門的《神農架梆鼓敲起來》,有震驚世界的《盛世峽江》,還有在秭歸九畹溪表演的歷史舞臺劇《禮魂》,在西陵峽上演的山水實景表演劇《夢·三峽》等。規模較小的,還有三峽人家景區、車溪土家民俗旅遊區等的場景表演、民俗表演等。
客觀來講,這些作品上演,極大地帶動了當地的旅遊産業,也提升了當地的文化品位。然而,隨著時間和市場的洗禮,除了今年新推兩大新劇,老牌劇目迄今仍在演出的只有《夷水麗川》、《神農架梆鼓敲起來》,以及一些規模極小的臨時演出。
留演員難,節目創新升級乏力
“養人”難,節目創新乏力被認為是主因。
由長江三峽旅遊發展有限責任公司2009年投資3300萬元打造的《盛世峽江》,曾盛極一時。該劇以三峽大壩為背景舞臺,鼎盛時期演員陣容達600多人,創當年國內同類演出規模之最。然而,由於壩區離城區較遠,特別是晚上不住遊客等因素影響,演出長期處於高成本、低收益狀態。後經調整,演出陣容縮減至70人,仍未止虧,不到一年全面停演。
“景區演出一般是一次性投入,在後期收益不佳的擠壓下,很容易陷入虧損困境。”省旅遊局相關負責人分析説。而“養人”無疑是其中壓力最大的環節。由於效益不穩定,留人尤其是留住“角”很難,外加體制不活,人才儲備不足,曾隨湖北旅遊促銷團多次赴境內外演出的《神農架梆鼓敲起來》,近年來在創新升級方面感覺力不從心,承擔演出任務的林區歌舞團也因長期經費緊張,只能勉強保證演員基本工資。“我們亟待打造一個功能更多的實景舞臺,希望得到社會各界資金和人才上的支援,希望能找到投資商,能把這臺劇目盤活升級。”項目負責人羿兵説。
專家建議,多接地氣避免跟風
實景劇對提升一個景區的文化品位作用毋庸置疑。正基於此,8月底,我省重磅推出涵括上述兩部作品的5大實景劇,數量之多,力度之大,為歷年之最。
目前湖北運營最好的當屬《夷水麗川》,自2005年公演以來,連續上演近6000場次,直接門票收入過億元。然而,這一收益與《印象·劉三姐》、《宋城千古情》等知名劇目比起來,相差甚遠。
對比動輒數億元的投入,實景劇何時不再賠本賺吆喝?中國旅遊研究院武漢分院院長、華中師範大學教授胡靜建議:加強景區自身建設;劇情多接“地氣”;避免盲目跟風和同質化競爭;探索靈活高效的盈利模式。
“湖北不缺好的旅遊資源,但頂層設計還有待提升。”她舉例,從三峽、騰龍洞、神農架等景區一路走來,處處都在唱“妹娃要過河,是哪個來推我嘛”(《龍船調》);幾乎每個景區都有《哭嫁》這個節目,有的遊客一路走下來要結幾次“婚”。“這樣的開發,還是少些為好;只有創造出獨特性,對遊客的吸引力才會更強。”
相關探索已在進行——《龍船調》以恩施大峽谷喀斯特山峰地貌為舞臺背景,運用現代高科技舞臺特效,打造山水合一劇場;《草廬·諸葛亮》通過現代多媒體影像技術和先鋒話劇交叉融合,再現諸葛亮傳奇一生。
用人機制上,《龍船調》採用勞務合同制,冬歇期內,演員各自回原單位,景區不承擔“養人”成本;《草廬·諸葛亮》除了主角是湖北文理學院的學生外,其他角色多由景區保安、導遊等客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