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0月1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燭光”也能穿越岩層

  • 發佈時間:2014-11-01 01:30:36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劉 莉

  他的生命像是一束微弱的燭光,默默點亮贛南地質調查中的一個個角落。比起熊熊大火的光芒,這束燭光不那麼起眼,卻也有能穿越岩層的力量。10月30日,中國科協舉行楊衍忠先進事跡報告會。300多位聽眾在一段段真誠的講述中感受一位基層地質科技工作者樸實無華卻震撼心靈的人生。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尚勇出席報告會並講話。

  楊衍忠生前是江西省地礦局贛南地質調查大隊高級工程師。他在野外一線從事物化探找礦工作38年。退休後謝絕企業聘請,20年如一日,每年編寫30萬字文稿,並於彌留之際將其無償捐獻給國家。

  “我現在身體很不理想,我擬編的江西南部地質礦産9套卡片、登記表已基本完成,本想定稿,估計有困難了。我要將這600萬字、幾百張圖無償獻給大隊、獻給國家、獻給黨,估計可提供幾百處找礦資訊,這次可能是我為地礦事業奉獻的最後力量。”

  今年5月15日,贛南地質調查大隊黨委書記陳武收到楊衍忠的這封信。讓他沒想到的是,5天后這位瘦得只剩下70多斤的老人便永遠地閉上了眼睛。而他留給地質調查大隊的是七八米長的長條桌上,堆的滿滿的一摞摞文稿和一卷卷圖紙。這是楊衍忠根據自己38年找礦經歷在退休後的20年時間裏整理大量跨學科資料,繪製出的贛南地質調查的“藏寶圖”。

  76年的人生,這位一線的科技工作者安貧樂道,在他的找礦工作中體會樂趣和責任。同事唐峻曾多次和楊衍忠一起跋山涉水,他還記得老楊快60歲時和他們一起去野外,在大山裏摸爬滾打幾天后,楊老的褲腳開始不斷地滴出鮮血,他們才知道老人的痔瘡又犯了,他讓老伴“特製”的“成人尿不濕”已經不起作用了。老楊被送到醫院,他輕輕地跟同事們説,“看來真是年齡大了,以後不能再跟你們進山了。”眼裏的不捨讓唐峻現在想來還覺得心疼。

  徒弟鄧茂春至今難忘師傅怎樣教給他地質工作者的“責任”。剛剛工作時一次進山採樣,清晨進山傍晚回駐地,背著幾十斤樣品的包袱卸下來鄧茂春才發現丟了一塊。楊衍忠説了一句“帶上電筒馬上去找”就帶著他又一頭扎進了深山。找回樣品已是半夜時分,師傅對鄧茂春説,“年輕時我也犯過這樣的錯誤。地質隊員通過勘探、測量、計算、好不容易找到的樣品一定不能丟掉。”

  今年七月,楊衍忠的老伴收到一封來自加拿大溫哥華的信,這是一位旅居國外的老地質工作者的來信。在信中他説通過網路看到楊衍忠的事跡十分感動,他也和楊衍忠一樣年輕時很少能和家人一起過年,甚至錯過孩子的成長,沒有聽見過孩子響亮地叫聲“爸爸”。

  這也是讓楊衍忠幼子楊衛民心存內疚的事,對這個小時候很難見面的爸爸,楊衛民曾經很不理解。在他的印象裏爸爸有些不通情理。妹妹高考獲高分,想報考浙江的兩所大學,在野外工作的爸爸特意請假回家,不由分説在志願表上填上了他心目中的最高學府“長春地質大學”,還撂下狠話,“你要還姓楊就得聽我的!”妹妹畢業,爸爸又與學校聯繫,堅決要求把妹妹分配回贛南地質調查隊工作。而楊衛民自己16歲招工進入地質調查隊,就被父親分去幹最苦的“挖草灘”。但如今兒子理解了父親。他覺得自己這位和大山打了一輩子交道的父親就像是一座大山,他值得自己驕傲和自豪。

  聽了楊衍忠的事跡,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朱光有研究員很有感觸:“我們的科技發展需要諾貝爾獎,也需要數以萬計樸實無華的基層科技工作者。”來自中國科學院大學的胡志強教授説:“楊衍忠的專注讓人感動,對什麼是美好生活他有自己的認識。這些基層科技工作者的默默奉獻和一生堅守是科技界寶貴的精神財富。”

  報告會後,中國科協追授楊衍忠“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