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岩層的“精神富礦”
- 發佈時間:2014-08-11 07:32:17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 本報記者 寇 勇
2014年7月15日,由中國地質調查局有關領導和專家組成的調研組專程趕到南昌,面對堆積如山的《江西南部地質、物化探找礦文稿》,調研組成員深深地震撼了。
若非親眼所見,人們很難相信,這部字跡工整的文稿洋洋灑灑600萬字,加上可與印刷媲美的數百張手工繪圖,出自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之手。
經過專家審定,這是一部完整的地質查證報告,首次相對系統地對贛南地區全部18個縣中比例尺航磁、土壤、重砂、水系沉積物等異常進行了梳理,圈定出各類異常2400余處,並建卡歸檔約3000處,填補了贛南地區多項物化探異常匯集編錄空白,為地質找礦提供了豐富的資訊……
在人們濕潤的眼眸中,老人喁喁獨行的背影變得清晰而高大。江西地質史冊上,從此鐫刻下楊衍忠三個字!
生命的絕唱
“我身體很不理想,我擬編的江西南部地質礦産(3稿)9套卡片、登記表已基本完成。我要將這600萬字、幾百張圖無償獻給大隊、獻給國家、獻給黨。估計可提供幾百處找礦資訊,這次可能是我為地礦事業奉獻的最後力量。”
今年5月15日,在贛州市肺科醫院重症監護室裏,被病魔折磨的體重只剩37公斤的楊衍忠老人用顫抖的手,吃力地給江西贛南地質調查大隊領導寫下一張筆跡模糊的字條。
翌日,收到老人字條的大隊長鄭繼忠帶著工會的同志來到醫院慰問。來人一走,老人長舒一口氣:“這下我沒有遺憾啦!”4天后,老人溘然長逝,享年77歲。
那張字條,成為了老人唯一的遺囑。
6月5日,贛南地質調查大隊舉行簡樸、隆重的捐贈儀式。一張七八米長的長條桌上,堆滿了一摞摞文稿、一卷卷圖紙。這是楊衍忠參加工作50多年來積累的資料,近3000萬字,數量相當於30部《紅樓夢》。其中最精華的部分,就是長達600萬字的《江西南部地質、物化探找礦文稿》。這套文稿是楊衍忠退休之後,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長期從事野外地質工作的實踐經驗,綜合分析各類資訊,歷時20年編撰完成。
“物化探資料是地質找礦的基礎。如果説找礦是一條彎曲的山路,楊老提供的資料就好比路上的一個個標記,告訴後來人哪個地方有個坎,哪個地方有道坡,甚至哪有條便道能夠直接通往山的那邊,而不必翻過眼前這座高山。”贛南地質調查大隊副總工程師陳琪告訴記者,大隊曾經請3位工程師花了整整3年時間,才梳理出七八百處地質異常點。而楊老卻獨自梳理了2400多個。
“我們20個人曾經用了8年時間,完成了400萬字的地質文稿,而楊老卻以病殘之軀,20年獨立完成了600萬字的文稿,這其中還不包括科研的工作量!”江西省地礦局一位高級工程師説。
在浩瀚的文稿面前,人們震驚、興奮而感動,同時又似乎有些迷惑不解。在老人弱小的身軀裏,究竟蘊含著怎樣的“精神富礦”?
信念的力量
從18歲進入地質系統從事野外物化探工作,到1994年因病退休,伴隨楊衍忠近四十年曆程的,是贛鄱大地上的崇山峻嶺和激流險灘。
楊衍忠不會忘記,在白色恐怖時期,是鄉親們冒死營救出身為紅軍幹部的母親,為他一家提供棲身之地。他同樣不會忘記,是新中國的陽光,指引他走進了校門,繼而暢遊在地質科學的知識海洋。受蘇區文化的熏陶和家人的耳濡目染,紅色情懷自始至終伴隨了他的一生。
楊衍忠身體一直不好,慢性肺氣腫、哮喘病、胃病、痔瘡數十年如影隨行,可在單位上,他卻是出了名的“拼命三郎”。
他的同事唐俊告訴記者:“早年我們在野外物探時,常常從早上5點出發,晚上9點才背著幾十個礦樣回到營地,可老楊總是顧不得休息,還要及時收集當地的地質、物探、水文、礦産等方面的資料加以分析、整理,有時候因為痔瘡嚴重大量出血,他就穿上妻子用棉布做的五六層的‘尿布’堅持工作,其毅力難以想像!”
在楊衍忠野外物化探地質工作生涯中,先後承擔過《南嶺地區地質找礦成礦預測大普查》和《江南地軸多金屬成礦預測》等多個國家級、省級找礦重大項目。作為主要發現者之一的“會昌岩背錫多金屬礦田”找礦成果,先後榮獲1988年地質礦産部三等獎和1990年江西地礦局地質找礦一等獎。1994年,經他優選三次的兩項物化探異常查證,安遠園嶺寨發現中型以上鉬礦,大龍——淘金灣礦區發現25條金礦脈,均取得了顯著的找礦成果。
贛南地質調查大隊黨委書記陳武回憶,楊老有兩個外號,“楊博士”和“活地圖”。在他眼裏,無論是用物探技術進行地質找礦還是新手段,楊老都是這方面的權威和專家。
信手翻開楊衍忠的日記,飽沾著在那激情燃燒的歲月裏,一個“找礦者”的赤子之心和浪漫情懷:
——“地質工作是一項光榮的工作,亦是艱巨的工作,常年累月在深山溝生活,是艱苦一些,但我們是國家培養出來的專門人才,地質工作再苦,我們亦應當幹到底,而且應當盡力幹好。”
——“一定要吃得苦,要艱苦些,再艱苦些,這裡沒有礦,到別處找。我們就是這樣工作的,就是我們天天搬家,如果能為人民找到礦,就值得,否則,我們的生活舒服一點,但沒有找到礦,也是不愉快的!”
——“去和高山峽谷作伴,去和那大自然作戰,荒山荒村無有路,吃穿困難少人煙,高山擋不住鳥兒飛,困難擋不住地質兵。”
無悔的樂章
自1983年起,楊衍忠擔任了華南物化探科技情報網江西分網聯絡員、中國地球物理學會贛南片聯絡組組長,往返于閩、粵、湘、贛四省的地勘單位,參加各種地質學術報告及交流會,也正是這段經歷,讓楊老真切感受到了贛南地質基礎資料的薄弱與匱乏。
通過長期刻苦的工作磨礪和知識累積,楊衍忠逐漸收集齊全了南嶺山脈六個省的地質、水文、礦産、物、化探資料。病退後的楊衍忠決定要把幾十年來收集的地質、礦産、物化遙資料重新整理彙編,編撰一整套《江西南部地質、物化探找礦文稿》,為新一代找礦人墊上紮實的“鋪路石”。
從退休的第一天起,楊衍忠幾乎斷絕了所有的社交與應酬,全身心地投入到文稿的編撰之中。一寫十幾年。由於不想給隊裏添任何麻煩,他從不聲張,保守“秘密”,除了每月和妻子一起去1里外的醫院開藥,楊衍忠幾乎從不出門。坐累了,他就在屋裏走走,甩甩寫酸的手。
到2012年,楊衍忠的身體已經透支到了極點,特別是肺氣腫,讓他徹夜難眠。“他身體一直不好。每天都要吃八九種藥片。如果他能多點時間去搞搞鍛鍊,或者多休息一下,也許不會走的這麼早,這麼快。可是,他總是太忙了,總是沒有時間。”妻子胡香嬌説。
記者在贛南地質大隊會議室裏看到,楊衍忠生前所寫的文稿圖紙整齊的放置在辦公桌上。20年來,楊衍忠憑著頑強的意志,以每年撰寫30萬字的速度在與時間生命“賽跑”,完成了全部初稿,用去了3000多張卡片紙、1000多支水筆和彩筆。
贛南被成為“稀土王國”和“世界鎢都”,礦産資源豐富,往往一個新礦址就能賺個盆滿缽滿。因為“肚裏有貨”,楊衍忠被很多人盯上了,不少礦老闆找他,找他的兒女,希望搭上關係,求個指點,甚至開出年薪50萬聘請他做“投資顧問”,都被他婉言拒絕。楊衍忠説,“我整理的這些資料有大量的找礦線索,一定要交給國家!”
與之形成鮮明反差的是,楊衍忠一家的生活,始終在溫飽線上徘徊。尤其是三年前,他的三兒媳患上重病後更是每況愈下,全家人連湊帶借花費數十萬元,至今還欠債十多萬元。曾有好心人勸他:“你真是守著金礦找銀子,隨便賣點資料給礦老闆就什麼都有了”,他連聲答道:“要不得!要不得!”
楊衍忠的女兒説,父親走時,全家人披上了他最看重的黨旗,因為家人知道,父親為了黨的事業奉獻了自己的一生,他當之無愧!在他彌留之際,家人才知道,他的五臟六腑幾乎沒有一點點好的,腹部腫塊觸手可摸。她説:“難怪父親這幾年都不願去做單位安排的體檢,只是去開些藥回來。父親説過,要是體檢查出什麼來,就太浪費時間啦,不但要在醫院折騰好久,折騰家裏人,還花好多錢。父親這是在替家人省心省力、在替單位省錢啊!”
在新近出版的《楊衍忠日記選》序言中,中共江西省委書記強衛寫道:楊衍忠同志為國家留下豐富地質文稿資料的同時,更為社會留下了一座寶貴的“精神富礦”。他的行為和境界,是全省廣大黨員,特別是黨員幹部和科技工作者的一面“鏡子”……。
“刳肝以為紙,瀝血以書辭。”在楊衍忠的生命蠟燭燃燒至最後一刻起,已然點亮了人生長河中的一盞長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