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學生相約自殺:不容忽視的信號

  • 發佈時間:2014-10-30 02:31:42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文·新華社記者 仇 逸王 瑩廖 君鄭天虹

  因不堪學習壓力,湖南兩名高一學生於9月下旬相約跳樓身亡。10月上旬,河南一對男女大學生在小旅館內相約自殺。

  這種悲劇事件除了給家庭成員帶來沉重打擊外,也給社會心理帶來強烈震撼。是什麼讓他們這麼年輕就攜手走上絕路?這裡傳遞了哪些不容忽視的信號?

   可怕的相約,花季人生“攜手”隕落

  據媒體披露,9月22日零時,湖南常德兩在校中學生自殺身亡,一個15歲、1個16歲。

  公安民警通過對事發現場仔細勘查,對同宿捨得同學、班主任老師、宿管會老師等進行了調查,並在這兩名學生睡覺的床上發現了兩份遺書。

  2014年下半年,這兩名學生進入臨澧縣一中高一年級,由於學習壓力過大,其學習成績與家長預期差距較大,於是産生了厭世情緒。河南相約自殺的女大學生可能面臨考研壓力。

  “相約自殺對社會心理的衝擊力很大。”上海市心理康復協會理事、心理諮詢師吳亦君告訴記者,同伴關係是青春期特別重要的人際關係之一,同齡人的引導對於心智尚未成熟的學生來説格外凸顯,“他們通常重友情、重義氣、重分享,共同的問題、共同的感受,使得他們約好一起走上絕路。”

  “一個人自殺需要很大勇氣,會遲疑、害怕,同伴本來是壓力的宣泄口之一,而當同伴同樣痛苦,又得不到家庭、學校的幫助,心理問題沒有疏導,就容易採取極端的方式。”遼寧省實驗中學渾南一中教育科研部主任佟穎説。

  據分析,消極的情緒也有傳染性,擴散很快,可能個人原先沒有意識到壓力有多大,或者在獨自承受,還沒有到崩潰的邊緣,一旦得到共鳴、不斷互相影響,就像點燃了導火索,一同爆發了。

  上海新生心理危機干預中心理事長單懷海主任醫師分析認為,“相約自殺,意味著暴露的問題不僅較為普遍、而且積累到了非常嚴重的程度。”他説,相比一時的衝動,相約更有預謀性、計劃性,更容易被周圍人所發現,“如果對青少年心理活動、行為異常有足夠的重視,有較高的警惕,及時的干預,這些孩子的生命就可能被挽救。”

   “活著一點意思都沒有”:警惕心理問題

  非精神疾病的青少年自殺有多種誘因,包括人際、學業、就業、情感等。記者在多所學校採訪了解到,不堪學習壓力成為青少年心理問題的主要因素。

  特別是部分學生原來一直以學習成績為驕傲,但升學後,成績不再突出,往往表現內向甚至産生自卑感。他們感到自己家庭一般,學習一般,長相一般,沒有得到重視,生活沒有幸福感,進而不再留戀生命。

  武漢市教科院教研員湯佳告訴記者,必須正視莘莘學子中存在的多種負面情緒。一些青少年抗挫折能力差,遭遇學業落差,或者升學不順利,就可能採取極端行為。

  前不久,湯佳鄰居家的一個孩子竟然叫嚷著“活著一點意思都沒有”,“這讓我出了一身冷汗。儘管我們一直強調素質教育,但孩子學業負擔普遍過重。”湯佳説。

  值得注意的是,孩子們感到壓力的時候,家庭和學校方面往往疏于理解,一味地強調考試成績,而不注意培養孩子的學習樂趣。

  廣東省省情調查研究中心一項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發現,在“你覺得目前壓力大嗎”的選項中,選擇“大”和“快要崩潰”的佔39.4%。

   矯正教育誤區,呵護學生心靈

  相約自殺事件,也許只是青少年心理危機的“冰山一角”。業內人士指出,過於強調考試成績,不僅有悖于教育宗旨,也損害了學生的心理健康。在高考的指揮棒下,學校和家長重視傳授知識,而忽視人格塑造,這種現象亟待改變。

  “我們的教育不能再見分不見人。”瀋陽市第五中學校長金巍松表示,必須用完整的教育去培養孩子,人格塑造和情感教育應排在知識傳授之前。”

  首都師範大學副教授王攀峰認為,有的家長教育方式簡單粗暴,容易使孩子形成自卑、易怒、偏執的心理;還有的家長把孩子送進學校後,只注意提供經濟上的幫助,不注意孩子的心理成長。

  殊不知,學生對家長有心理上的依賴。王攀峰呼籲:“家長要不斷學習新的教育觀念,了解孩子在不同年齡段的心理特點,做好其心理壓力的調節和疏導工作。”

  上海市高校心理諮詢協會原會長、復旦大學教授孫時進等人指出,雖然許多學校建立了心理輔導機構,但是其滲透力不夠、出了事情才重視,“必須將心理健康、人格培養作為課堂教學、師生工作、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