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為什麼喜歡焚燒秸稈
- 發佈時間:2014-10-27 06:29:43 來源:寧波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謝慶富
在環保部25日召開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空氣重污染過程專家解讀會上,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研究員宮正宇分析,此次空氣重污染過程的原因主要有4個方面,其中秸稈焚燒影響明顯。據衛星遙感監測,10月5日~10日共監測到火點278個;10月17日~20日監測到火點659個;10月23日共監測到火點106個。秸稈焚燒對本次重污染形成和加重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10月26日《中國青年報》)。
自古以來農民就有焚燒秸稈的習慣,只是近些年焚燒秸稈才被“證實”為霧霾天形成原因,雖然霧霾天並不總是在秸稈焚燒時才出現,將其拿出來做“擋箭牌”有點難以服眾,但事實上,焚燒秸稈確實會讓空氣品質下降。那麼問題來了:農民為什麼喜歡焚燒秸稈?
誰是秸稈焚燒的最大受害者?很明顯,是距離起火點最近的人。換言之,包括焚燒秸稈者在內的住在秸稈焚燒火點周圍的人是秸稈焚燒的最大受害者。有過親身體驗的人知道,秸稈焚燒後,空氣中瀰漫著一股嗆人的味道,叫人喉嚨發癢,呼吸困難,全身不自在。焚燒秸稈者不僅要承擔身體之苦,若是被抓現行,還要被處以罰款乃至被追究法律責任,代價不可謂不大。不過,焚燒秸稈之害雖大,農民卻認為離自己較遠;焚燒秸稈之便利雖小,卻能讓農民看到眼前的好處、解決其當前的難處。直白地説,秸稈綜合利用的渠道雖然在宣傳手冊上看起來有很多,但到了農民(尤其是種植散戶)這裡,並不實用。在農民眼裏,秸稈綜合利用成本高,轉化為經濟效益操作難度大,權衡利弊,只有一把火燒掉最划算。
站在局外人的角度,我們可以高姿態地跟農民朋友講:秸稈其實是資源。焚燒秸稈,燒掉了資源,破壞了環境,損害了大家的身心健康,實在是不應該。但光這樣講,農民當然不會買賬,因為這些道理農民比我們更清楚。靠宣傳引導農民不焚燒秸稈固然很有必要,但更重要的是,要站在農民的角度看問題,不僅要讓他們知道焚燒秸稈的危害,還要讓他們得到實惠。
筆者認為,禁燒秸稈要看守為輔,獎勵為主。與其對農民嚴防死守,不如出臺多種獎補政策,對綜合利用秸稈的農民予以獎勵,形成示範效應。可以對秸稈還田、清運、收購以及深松整地等進行褒獎,並且保證獎補先行、到位,大幅降低農民處理秸稈的成本,甚至可以讓農民因此獲利,他們自然不會再冒險焚燒秸稈。
加大財政投入,加大對大中型秸稈還田機等農機購置補貼力度,大力推廣秸稈還田技術。收種講究的是“搶收搶種”,如果機械數量很少,無法在短時間內完成收割、秸稈還田,就算農民明白秸稈還田好,也不可能耐著性子坐等秸稈還田機,錯過收種良機。而大型農機價格很高,動輒十多萬元、幾十萬元,農民買不起。當前政府對農民購置農機雖進行補貼,但補貼幅度較小,往往只有農機價格的百分之十幾,力度需要加大。
除了秸稈還田,秸稈綜合利用的市場空間也很廣闊。秸稈用途廣泛,利用價值很高,但目前其綜合利用的實現率還很低。政府應該在這方面多探索、多投入,切實提高農作物秸稈的綜合利用水準,實現深層次、多途徑綜合利用。只要地方政府對秸稈綜合利用加大投入,對農民加以引導和激勵,將工作做細做實,秸稈變廢為寶完全可行。到時,農民就不會也不捨得焚燒秸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