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轉型“有效科研” 推進協同創新

  • 發佈時間:2014-10-27 01:31:08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近年來,高校的科學研究在適應創新型國家建設要求上還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筆者調研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基礎研究動力不足,能力不強;在服務社會中放大了功利性動力,部分技術性科研走極端市場化道路;評價考核機制有待打上“制度補丁”。那麼高校的科研到底該如何進行呢?常州大學結合近些年“産學研”發展的鮮明辦學特色,在科研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始終踐行並凝練出“有效科研”的理念,取得了顯著成效。

  “有效科研”是指高校科學研究從科學理論和科學技術自身規律出發,探索出前沿的科學理論和實用的科學技術,履行高校傳統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文化傳承創新四大職能,推動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具體來説,就是要不斷提高科學技術研究的實踐有效性,通過技術的創新提高社會生産力水準從而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就是要尊重科學理論研究的學術獨立性,實現與極端市場化和庸俗功利化的剝離;就是要在通過科研管理的創新,不斷優化資源配置,最大限度的發揮科研工作者的主體創造性,從而使高校成為擔綱創新型國家建設中科技創新的主力軍。

  時下一些高校熱衷於國際性、綜合性等宏大定位,反映在科研上也過於形式化和趨同化,從而使高校的發展失去了特色。事實上,有很多高校都在相應的專業和行業領域有著自己歷史的積累,此類高校應面向行業前沿或重大技術理論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研究,實現專業和行業發展的互相滲透,實現産學研的有機結合。與此同時,高校應該把地方經濟文化的環境特性融入科學研究的平臺之中,善於使用“本地語言”服務社會。常州大學近幾年就始終把研究常州地區和長三角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作為重要的科研方向,實現與地方發展的榮融與共。

  從“重量輕質“到“重質輕量”。由於機制和歷史原因,高校長期以來科技成果的價值主要以各個數量指標體系為準繩,以獲得國家經費的多少、發表論文的數量、所獲獎勵的級別來確定,導致片面追求科研GDP,重數量而輕品質,影響了科研的有效性。實現從“重量輕質”,到“重質輕量”的轉變,就是要使高校重新審視科研評價機制和體系,建立符合科研最終價值的評價指標,建立最為適合科研工作者發展的評價體系,從而使科研回歸“質”的本質,實現科技創新。

  從“小科學”到“大科學”。1963年美國著名科學社會學家D·普賴斯在其代表作《小科學、大科學》一書中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了這一概念,並從此廣為人知。“大科學”主要有集體化、大規模化、系統化、整理化等宏觀特徵,同時具有投資強度大、多學科交叉、實驗設備昂貴複雜、研究目標宏大等具體特性。“小科學”主要由個別科學家或科學研究者發起,只有一個或幾個實驗室參加,並經過有競爭的同行評審的項目。實現全局性的協同創新研究已成為當下科技發展和資訊化社會的大趨勢。對於高校科研而言,應該以“制度之手”實現從 “小科學”到”大科學“的轉變,在適當保留部分領域的“小科學”研究範式基礎上,最大限度利用好科技和人才資源,實現“大科學”式大工程觀科學、技術、人才系統整合,推進科學研究深度發展。

  從“縱橫分割”到“縱橫融合”。目前我國科研管理體制存在一定程度局限,“縱向”、“橫向”不僅體現科研經費的來源,更體現科研項目的“級別”、“層次”,是科研行政化的結果。現代的科學研究發展,越來越要求打破單純的橫向與縱向分割,而是要求縱橫交錯,分類管理,頂天立地、統籌協調。通過橫向的實踐研究成果促進科學理論領域縱向的進步,再通過縱向的理論成果轉化為實用技術,再有技術成果轉變為實踐成果,再有實踐成果促進理論提升。如此迴圈下去,形成良好的互動。

  (作者係常州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