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7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打造各方叫好的多贏局面

  • 發佈時間:2014-10-23 11:29:50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評論員

  “每年資金缺口都在百萬元以上,真是急死人了。”“我們公司生産的蔬菜直供香港,但是由於沒有抵押物,硬是拿不到貸款。”這是不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面臨“貸款難、貸款貴”時的窘境,而這種局面正在一些地區發生轉變。近年來,在農業部等部門的引導下,各地不斷探索金融支農路徑,通過財政資金引導和撬動金融支農,不僅緩解了新型經營主體的燃眉之急,也實現了各方叫好的多贏局面。

  從各地成功實踐來看,財政撬動金融支農主要形成了四種成熟模式:擔保補助,解決“貸款難”。信用擔保將量大面廣、額度小的農業信貸需求匯集起來,把銀行與農戶“一對多”的關係變成與擔保公司的“一對一”,促進了金融資本落地。貸款貼息,解決“貸款貴”。通過財政對符合條件的農業貸款利息予以補貼,從而降低貸款成本。農業保險,解決“風險高”。由財政對自然災害、疫病等農業保險予以保費補貼,實現“農戶交得起,保險保得起”。投資基金,解決企業“實力弱”。由財政參與出資設立基金,引導社會資本投向符合現代農業發展方向的企業。

  縱觀各地實踐,雖然扶持産業各不相同,資金規模大小有別,但成功的共性經驗不外乎以下幾點:

  瞄準重點産業、重點領域,真正解決發展瓶頸問題。財政撬動金融支農的著力點在哪?各省立足點雖不盡相同,但都把最迫切需要支援的産業、急需疏通的環節放在首位。比如上海綠葉菜保險不僅關係20萬菜農利益也關係2000萬市民民生;四川生豬價格指數保險旨在化解困擾養殖戶的“豬週期”噩夢。瞄準重點産業、重點領域,不僅可以讓政府的財政、金融政策有的放矢,也可以最大程度調動金融機構積極性,更為重要的是真正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解了難,減輕他們因資金缺乏、價格波動帶來的煩惱,幫助他們重拾對市場的信心。

  用好政府、市場“兩隻手”,真正發揮“四兩撥千斤”作用。農業的基礎地位和弱質性質決定了政府要發揮主要作用,但是政府之手不是沒有邊界,既要體現政府責任,也要保證市場公平,激發市場的內生活力。在財政撬動金融支農的過程中,政府主要是參與金融産品的設計、暢通供需渠道、提供目標客戶群、運作監管,而具體的融資對象、額度、利率等完全遵照市場規律,由金融機構按規則運作。廣東“政銀保”,財政每年拿出5000萬元,撬動金融機構貸款7億元;江蘇“惠農貸”,財政拿出擔保資金1.25億元,銀行給予25億元授信額度。在這些成功案例中,財政資金充分發揮出“杠桿作用”,放大效應達到了近20倍。政府部門、金融機構、經營主體真正實現了各司其職、各取所需、各得其所。

  同步攻克政策難題、技術難題,真正確保“資金落地”。涉農金融業務,特別是農業保險,政策性強、專業技術要求高,既需要長期化、制度化的頂層設計,也需要專業化、動態化的事故認定。哪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會影響政策執行和資金落地。在安徽漁業互保中,通過養殖戶、水産專家共同參與,修訂出一份各方認可、科學詳細的查勘定損參數表;在四川生豬價格指數保險中,把反映盈虧平衡點的豬糧比作為確定保險事故發生的關鍵依據,並據此計算賠償金額。正是因為遵照了市場規律和農業特點,正是有了農業部門與金融機構的通力合作,正是有了專家和農民的群策群力,才孕育出多方滿意、具有生命力的金融産品,才使得金融活水能夠真正澆灌經濟之樹。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