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0月0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專家學者不妨多點科普和傳播意識

  • 發佈時間:2014-10-23 01:31:13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一週視點

  近年來,隨著養生熱升溫,健康科普逐漸偏離正軌,走向娛樂化和商業化,導致謬種流傳,怪論連篇。走進書店,健康養生類圖書琳瑯滿目,各有各的“秘方”,觀點到處“打架”;打開電視,冠以“中醫世家”、“美國博士”光環的專家學者輪番上陣,紛紛挑戰主流,競相顛覆常識……而在這股瘋狂的熱潮中,誰能吸引“眼球”,誰能迎合受眾,誰就能賺得盆滿缽滿。結果,養生科普講壇成了魚龍混雜的“名利場”。

  養生節目火了,很多電視臺開始跟風,這時會出現個別誤導公眾的節目,給老百姓帶來困擾。甚至在缺少認證的情況下,個別醫生沒有行醫執照,如果電視臺也沒有一個判斷標準或者審查制度,加之如果製作電視節目的工作人員不夠有責任心或者有別的利益上的關係,例如廣告等,就容易産生假專家誤導人們的現象。患者或者觀眾對養生知識的渴求,也給一些假專家和養生電視節目帶來可乘之機。

  其實,早在2011年,當時的北京市衛生局就公佈了首批北京健康科普專家遴選結果,251名專家成為衛生局官方認可的養生專家,其中近九成為主任醫師,其他為副主任醫師等。所有專家均是各醫院熱門科室的權威專家,還有來自國家疾控中心、北京市疾控中心的傳染病控制、食品與營養、計劃免疫等方面的相關醫師26人,他們被優先推薦在養生保健欄目“出鏡”。這個辦法有助於防止“張悟本”等偽專家在養生保健市場裏魚目混珠。專家如果在宣傳養生知識時誇大、“忽悠”人或與經營單位合作非法牟利,一經核實,都將被取消專家資格。這就相當於有了一個認證制度,一方面有利於電視臺有條件地選擇專家,另一方面便於衛生部門的管理,同時人們也有了辨別的參考依據。

  然而實際情況並不樂觀。電視臺為了追求收視率,出版社為了多賣碼洋,紛紛把目光瞄準健康養生。一個江湖郎中,只要口才好、能“忽悠”,就會被選為“千里馬”,經過策劃包裝,閃亮登場。由於急功近利,部分新聞出版工作者放棄了“把關人”的責任,既不嚴格審查節目內容,也不認真核實作者身份,把一個個冒牌“專家”捧得大紅大紫。事實證明,很多“養生明星”都存在虛構身份、偽造學歷現象。但是,由於缺乏有效的監管和懲罰機制,一些新聞出版工作者仍在盲目“造星”,導致怪論受追捧、科學受冷落。

  由於忽視甚至刻意回避內容的科學性,隨便找個所謂專家當“萬金油”,這不能不説是老百姓的一種悲哀。

  公眾渴望健康,但健康知識的傳播更需要專家型學者來普及。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副院長吉訓明教授曾多次表示,對醫護人員而言,除了積極做好腦血管病患者的臨床診治工作外,還應該利用業餘時間給公眾和患者傳授卒中預防科普知識。因為醫生,尤其是知名專家的公眾信任度高,他們需要站在科普宣傳的第一線,給老百姓定期做科普宣傳,從而不給虛假商業廣告留空間。他強調,腦血管病的科普宣傳比心血管病科普顯得更為迫切,心梗發病時患者會出現劇烈胸痛,而腦卒中早起症狀輕微,不易引起患者和家屬的重視,導致延誤治療,失去治療的最佳黃金時間。

  筆者認為,群眾需求與科普內容還有很多空間需要對接。從國外成熟經驗來看,科普與問診相結合,就是一種不錯的嘗試。病人確診後,護士發放關於特定疾病的基礎知識、護理方法等,簡單明晰的圖片、規範統一的答覆,起到初步的解疑釋惑功能,待到門診時間,醫生只需“拾遺補缺”即可,省下不少寶貴時間。此外,科普與導診相結合,也不失為一項好選擇。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