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17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王孝忠:非標産品的標桿企業家

  • 發佈時間:2014-10-22 00:33:34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民營企業涉足軍工、國防、航太領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涉足以上領域並能取得成功,那就更不簡單,如果還能在這些專業領域做到世界領先,其實即便用“驚嘆不已”來形容也不過分。蘇州東菱振動試驗儀器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孝忠,就是用數十年的時間做了讓人驚嘆不已的事情。

  東菱振動的産品屬於非標産品,即不按照國家頒布的統一的行業標準和規格製造的産品或設備,而是根據用途需要,自行設計製造的産品或設備。作為這樣一個生産非標準産品企業的掌門人,執著、敬業、有激情、有思想的王孝忠,卻是一位標桿企業家。

  實際上,用驚嘆不已、標桿企業家來形容王孝忠的成功還不準確。這是因為,王孝忠開闢了中國振動行業的新紀元,改寫了國際振動行業格局,打破了以美國“菱”、英國“菱”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對我國的壟斷和封鎖。

  十年一劍揚國威

  要談王孝忠,就不得不先談一談振動臺的來龍去脈。

  振動試驗臺起源於二次世界大戰。二戰期間,美軍大量武器和軍用器材運達前線時常常無法使用,經研究才知道,這些器材在生産時沒有考慮到運輸時的振動損壞等因素,振動試驗因此首先進入軍方。因此,振動臺從誕生之初就帶有很強的軍事色彩。

  從上世紀50年代的“巴黎統籌委員會”,到“導彈技術控制機制”管制清單,再到後來的“瓦森納安排”,西方國家一直將它納入對我國的禁運軍品物資名單之中。上世紀80年代之前,1噸推力以上的電動振動臺就對我國實行禁運。蘇聯解體後,禁運雖有所放寬,但5噸推力以上的大型電動振動臺仍然對我國實行禁運。

  這一封鎖,被王孝忠徹底打破。

  王孝忠很熟悉振動行業,下海創業之前,他在蘇州試驗儀器廠工作了20多年,這家國企是當時國內能生産振動臺的兩家企業之一。1995年,想幹點大事的王孝忠下海創業。創業伊始,王孝忠就給自己確立一個極高的目標——他將世界上最尖端的振動試驗臺生産廠商英國、美國的菱公司作為參照係,立志成為東方的“菱”公司,並將公司的名稱確定為“東菱”。

  但談何容易!1995年東菱剛剛成立時,只有8個人以及8萬元的家底。缺人少錢,更缺設備,産品毛坯只能抱著去朋友的公司烘乾;沒有廠房,只能“蝸居”在80平方米、玻璃鋼搭建起的簡陋工棚裏。受條件的限制,王孝忠的團隊從開發3噸以下電動振動臺等中低端産品開始,逐步以服務打開市場,完成了原始積累。

  2001年,東菱振動迎來了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期,引進了一批國內頂級技術專家,組成了自己的核心技術團隊,成立了由航太、航空、電子、兵器行業、材料工程、力學、可靠性研究、品質管理、試驗技術等方面行業專家、學科帶頭人組成的科學技術委員會。

  5噸、6噸、7噸風冷式振動臺,10噸、16噸、18噸水冷式振動臺……東菱振動一步一個腳印地縮短著與國際領先水準的差距。2006年,具有標誌意義的35噸推力電動振動臺研發成功。它標誌著東菱振動在全球振動行業中處於領先地位,徹底打破了之前數十年來國外對我國在該領域的封鎖和禁運,改變了國際振動領域的格局。2012年9月,世界上最大推力的50噸級電動振動試驗系統在東菱振動誕生。

  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校長胡海岩,中國工程院院士、神舟五號總設計師戚發軔等多位國內著名專家出具的鑒定意見書上,這樣描述35噸電動振動臺的成就:該電動振動試驗系統填補了國內空白,打破了西方發達國家對我國的禁運和封鎖,具有多項國家專利,主要性能指標優於國外同類産品,綜合技術水準國際領先,可應用於國防軍工、航空航太、軌道交通、地球物探等國家重點工程,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和顯著的經濟效益。

  勇者敢為天下先

  2013年6月26日,太湖之濱,在蘇州東菱振動試驗儀器有限公司的會議室內,人們正緊張地盯著電視螢幕。當“神舟十號”順利返回的消息傳來,會議室沸騰了,大家既激動、更自豪。因為“神舟十號”完美飛天的背後,凝聚著東菱振動所有的員工的一份智慧和心血。

  眾所週知,運載火箭等航太器在發射和動力飛行期間,必須承受由於起飛、級間(整流罩)分離、二次點火、關機和航太器入軌等各項程式引起的振動、噪聲、衝擊和加速度等動力學載荷,這往往會對航太器上的組件造成結構性損壞。因此,航太器是否擁有抗衝擊、抗碰撞、抗爆炸的“錚錚鐵骨”,都需要通過振動臺對其進行可行性試驗。從“神舟五號”到“神舟十號”“天宮一號”“風雲衛星”,都是在東菱振動完成的“體檢”。

  這些國家重點科研項目領域,目前還是以國有企業為主,但王孝忠的民營企業硬是在其中走出了一條路來。對此,王孝忠表示,中央提出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民營企業的發展正是完全要靠市場。“我們從無到有,一直在成長,今年的增長率也在30%以上,這只能説明我們的路走對了。如果走錯了,立即就會被市場淘汰掉,沒有人會為我們的選擇買單。”

  王孝忠介紹説,任何産業發展都有其特定規律,市場是第一推動力,而公司的任務是主動對接市場需求,而不是被動接受市場安排。他説,現階段,我國産業結構正在從輕工業主導向輕重工業並重發展轉變,工業體系越來越完備,對力學環境試驗的要求就越來越高。

  “比如探月工程中涉及到的一些航太器和裝備,在研製的各個階段就必須進行力學環境考核,從零部件個體開始檢驗,總裝後還要繼續進行力學環境試驗,反反覆復要校驗幾十次,最後整體還要被送往國家環境試驗室。正是因為公司的工作做在前面,走在了行業發展前面,客戶要用時,自然就想到了東菱公司。”

  抓住了市場,走在了前面,是王孝忠反覆提到的成功關鍵因素。實際上,50噸級電動振動試驗系統的誕生,也和這一點息息相關。

  “曾經的35噸是世界首創,現在是否有必要或者有可能朝更大的方向發展,這是個挑戰。”王孝忠憑著多年的經驗認識到,50噸推力振動試驗系統將來市場潛力巨大,便拍板決定在2011年自籌資金、自主研發世界首臺50噸推力電動振動試驗系統。“對於50噸能否絕對拿下,當時都是未知的,中間的坎坷也存在,但是東菱決定挑戰極限。”老天是眷顧先行者的,50噸推力振動試驗系統的研製過程沒有出現過多懸念,順利地呱呱落地。

  為有源頭活水來

  用王孝忠自己的話來説,振動行業是個冷門,資源相對貧乏,人才不可多得。“東菱振動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功,就是為每一顆優良種子找到了適合生長的土壤。這也是東菱振動的核心競爭力。”王孝忠説。

  創業以來,王孝忠佈局的一直是産業整合的大棋——一手抓內部人才儲備,一手抓外部資源整合。隨著企業的不斷發展壯大,王孝忠發現,産業整合還需要更有力的內部支撐,這個支撐點,就是東菱獨特的科研創新文化

  正因為對創新的重視,王孝忠直到現在經常還會參與公司新品研發。“主要是在方向上把關,在頂層設計上拿大主意。”王孝忠説,最重要的還是發揮員工自覺的創造力,讓每個人都成為創新主體。

  此前,曾有朋友送給王孝忠一本關於松下幸之助的書。王孝忠只是隨手翻了翻。他並不是不想學習,而是深刻地意識到,松下的精細管理,並不適合東菱公司發展的基本規律。

  王孝忠説,管理是形式,是手段,目的是進步。管理分量重,創新內容輕,就是歧途。創新本身就充滿破壞力!作為一家正處於快速成長的民營企業,現在最缺的不是嚴格管理,而是員工的活力、創造力不能落後於公司、行業快速發展的實際。這才是當前的主要矛盾。過於強調規範,就是生産關係超越了生産力的發展要求,會形成不協調,阻礙發展。

  王孝忠的這種理念,對東菱的創新人才成長大有裨益。如今,東菱振動300人的公司員工中有100人搞研發,真正實現了企業參與科研、科研融入企業的氛圍。

  “我們現在基本上每年都有10多個新品誕生,每年能申請30-40項國家專利,更為重要的是,我們的核心研發團隊,平均年齡才30來歲。我們有信心振動中國、震驚世界。”王孝忠自豪地説。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