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裏,典型輩出,群星燦爛
- 發佈時間:2014-10-21 09:30:50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簡承淵
河南新鄉是華夏文明最早的發源地之一,新中國成立後,新鄉人民滿懷豪情,戰天鬥地,譜寫了一曲曲感天地、泣鬼神的壯歌,涌現出史來賀、鄭永和、吳金印、劉志華、張榮鎖、耿瑞先、裴春亮、范海濤等一批全國先進典型,100多個省級先進,1000多個市縣級先進,其中5位先進人物被黨中央號召學習,形成了全省甚至全國都比較少見的先進群體現象。正是因為先進輩出,代代傳續,被稱之為“新鄉現象”。
我們是一家人
輝縣市張村鄉裴寨村,2005年以前,全村595口人,種地靠天收、吃糧靠補助、花錢靠救濟,村民住的是土窯洞、土坯房、喝的是地窖水,走的是泥濘路。村中有9名孩子因貧困上不起學,11個村民因沒錢娶不上媳婦,一大半人看不起病,是一個每人平均收入不到1000元的省級貧困村。裴春亮花了15年的時間扶貧助困、建新村、修水庫、開展社會公益,捐款達1.18億元。現在的裴寨村是人人有活幹、家家有錢賺、戶戶是股東的新型城鎮化示範村。
裴春亮是裴寨村村支書,獲得“全國最美村官”、“全國道德模範”等榮譽稱號。2005年當上村支書的裴春亮自掏腰包3000多萬元,炸平荒山不佔一分耕地建成了160套居民樓和辦公樓、學校、幼兒園、超市、紅白事理事會、衛生所、體育場等配套設施齊全的裴寨新村,全體村民不拿一分錢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新樓房,圓上了祖祖輩輩的新房夢。
裴寨村民想水、盼水的夢做了一代又一代,每一輩起名都要帶一個和水有關的字。清、龍、泉、雨、海是他們的輩份,叫“水來”、“水山”、“水利”、“水枝”、“水喜”等和水有關乳名的村民也是不勝枚舉。不要説澆地用水,就連吃水都非常困難。
在裴寨新村建設的同時,裴春亮開始為村民破解吃水難題。最終他花了83萬元,打了530米的深水井,自裴寨建村300年來,鄉親們第一次吃到了深井水。
“不是我自己幹得好,有史來賀、鄭永和、吳金印他們在前頭站著呢,他們是我們學習的榜樣。”裴春亮説。
史來賀在上個世紀50年代,積極響應黨的號召,帶領劉莊人用了整整20年時間,動土200多萬立方米,把一塊塊荒地變成了“旱能澆,澇能排”的高産穩産田;吳金印率領獅豹頭公社的幹部群眾向石縫要土,在荒山造田,15年造地2400畝,植樹20多萬株,一舉改變了獅豹頭荒山禿嶺的落後面貌;鄭永和為了“挖掉窮根”,領著輝縣人民改土造田,治山治水,譜寫了“輝縣人民幹得好”的光輝篇章。
“現在,不管是老典型,還是新典型,都把發展擺上了強鄉富民、強村富民的首要位置。”新鄉市委宣傳部部長趙艷説。
2010年,輝縣市南李莊村村支書范海濤拿出1.6億元,免費讓村裏351戶村民住上了和他自己家一樣的三層別墅。“鄉親們住不好,光咱自己住著好房子那不中,心裏總是不安,大家應該是一家人。”范海濤説。
同樣,范海濤也把一家一戶的飲水小壓井變成了深井供應的自來水。
“小時候,看到父母創業時,村裏人那是有力出力、有錢出錢,遇到困難政府也幫助解決,我看在眼裏,記在心裏,做人要知恩圖報。”范海濤説,自己的父母和老一輩先進人物史來賀、吳金印都是多年的好朋友,從小就聽他們把老百姓當成親人,為老百姓辦實事。
在新鄉,把老百姓當成自家人、私人貼補集體的例子不在少數。張榮鎖捐出百萬元積蓄,為300多口崖上群眾鑿通太行天路;輝縣市北寨村,6名退伍軍人當選村兩委委員,全部放棄個人産業,搞集體經濟,為百姓致富。
鄉親不富誓不休
太行山輝縣市境內,在一條七八百米深的溝壑上下,散居著960口回龍村村民。連綿15公里、平均海拔2000多米的懸崖峭壁將回龍村一分為二。“住在深山溝,守著光石頭,窮得叮噹響,鬼見都發愁”是回龍村貧窮的寫照。
“那個時候,這個村裏沒有幾個人知道電話機是啥模樣,跟外界聯繫靠原始的捎口信、帶紙條。”村支書張榮鎖説。
張榮鎖被稱為“太行新愚公”,全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模範實踐者。在艱苦的環境下,他自掏腰包貢獻給村裏,帶領群眾不折不撓大幹3年,繞30道彎,建成了“通天致富路”,解決了崖上村民千百年來的行路難、就醫難、求學難、生活難等諸多難題。把昔日貧困落後的山村變成了現在的小康村。“鄉親不富誓不休。”張榮鎖説。
像張榮鎖一樣,新鄉許多先進典型比學趕幫為老百姓服務,帶領大家致富。
許福卿帶領全村群眾翻土壓鹼,修渠灌田,將幾千畝坑洼不平的鹽鹼地變成了一馬平川的水澆田;劉志華帶領群眾建起的高科技鎂業有限公司,成為國內最大的鎂産業基地,把一個貧困鄉村建成了城市鄉村;范海濤投資建設傢具廣場、農貿市場,收益全部歸集體所有;裴春亮個人捐款5100萬元修建水庫,水庫不僅徹底解決裴寨村900畝土地的灌溉問題,還能讓周邊鄉鎮的3萬多口人、近2萬畝耕地受益,為發展5000畝蔬菜花卉種植基地的目標和打造生態農業及特色旅遊業,讓農業實現産業化打下堅實的基礎。他還投資3000多萬元發展二三産業,帶領群眾共同致富奔上小康路。
“現在的村民,在路東當農民,到路西當工人,商業街裏當商人,來到夜校是讀書人,住進新村是城裏人。”裴春亮説。
在老典型史來賀所在的劉莊,每戶472平方米的別墅,享受著免費配備的中央空調、集中供熱供氣、生活污水處理、休閒健身廣場、中心花園等設施,村民子女從幼兒園到高中全部實行免費教育,退休人員除享受49項公共福利外,每人每月領取退休金,未成年的孩子們,每月還有成長補助……
今天的劉莊,以史世領村支書為首的新一屆黨委發展集體經濟,使劉莊走上了以農業為基礎、以高科技醫藥工業為龍頭帶動各業發展之路,實現了農村工業化、農業現代化、經濟市場化、農民知識化、生活城市化。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