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打造沿海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江蘇高地

  • 發佈時間:2014-10-21 09:30:42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王慧芳本報記者陳兵

  用佔全國1%的土地,創造了約佔全國10%的GDP總量,江蘇是名副其實的經濟大省;農業佔GDP份額僅為6%,但全省糧食自給有餘,8項農業指標全國領先,江蘇又是令人矚目的農業大省。

  沿海臨江、經濟富庶的江蘇省,重工重商更重農,其打造沿海農業現代化建設高地的思路、舉措和成就,為全國其他地區,尤其是沿海經濟發達省份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和三次産業協調發展,作出了表率、創造了經驗、提供了借鑒。

  農業現代化建設在頂層設計中掀熱潮

  沒有重視就沒有跨越式發展,農業現代化工程作為江蘇重點實施的“八項工程”之一,已被融入到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全局中共同謀劃。

  這是一種決心,伴隨它的是一項項催人奮進的頂層設計,引領著江蘇農業現代化建設一路快進。

  2011年5月24日,江蘇省政府與農業部簽署合作備忘錄。根據備忘錄,雙方將重點圍繞發展優質糧油産業、建設高效設施農業、加快農業科技創新等十大方面加強合作,共同推動江蘇早日實現農業現代化。

  同年6月10日,江蘇省委、省政府專門召開農業現代化工程工作會議,省市縣鄉主要負責同志參加,省委書記、省長親自到會部署,要求全省各級組織全力開展農業現代化建設,使江蘇的“三農”工作走在全國前列!

  “戰鼓”一經擂響,江蘇在全國率先制定的農業現代化指標體系也緊跟出臺。這一細化到小數點後兩位數的考評體系,將各縣(市、區)糧食畝産、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農業機械化率等體現農業現代化建設水準的眾多方面,歸結成6大類21項指標,由省農委等5家省級涉農部門監測評估,綜合得分90分以上,單項得分80分以上者,才算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2012年,全省農業現代化進程綜合得分為74.89分,離願景目標的差距逐年縮小。

  江蘇省農委主任吳沛良説,指標體系會根據實際運作情況適當調整,但只會更加嚴謹和科學,今年已調整為6大類19項。

  通過長期考評,全省上下無形之中形成了搶抓機遇、自找差距、比學趕超的農業現代化建設良性倒逼機制。

  農業現代化建設離不開財政支撐,對此,江蘇各級財政紛紛出臺政策。省農委僅今年用於農業現代化工程的資金就達32億元,揚州市江都區每年拿出近2000萬元支援現代農業發展,海門市今年農業現代化建設專項資金增加到了8030萬元。

  “糧食畝産”位居江蘇農業現代化指標體系前列。在穩定糧食生産面積的前提下,江蘇各地紛紛開展“畝産噸糧縣”創建活動,近年來,14個“畝産噸糧縣”先後通過審定,泰州市成為全省首個“畝産噸糧縣”全覆蓋的地級市。

  作為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誌,農機化在江蘇已進入高級發展階段,正從“全程”向“全面”跨越。目前,全省農業綜合機械化水準達78%,其中主要農作物生産機械化水準達84%。張家港市、江陰市和常州市武進區已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

  農業核心競爭力在科技創新中大提升

  江蘇是農業科教大省,農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眾多,僅南京就有20多所。用科技創新提升農業核心競爭力,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是江蘇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

  然而,無論是科技研發、成果轉化還是推廣應用,都需要好的機制激發動力、保證成效。江蘇以項目為載體,“三大工程”並駕齊驅,走出了一條農科教“大聯合、大協作、大推廣”的科技興農強農新路。2013年,江蘇農業科技貢獻率達63.2%,位居全國首位。

  啟動於1998年,以推廣應用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為主要內容的江蘇農業“三新工程”,近年來推進方式全面升級。按照“首席專家+創新團隊+推廣單位”的組織模式,工程設立農業重大技術推廣協作組,集全省農業産業各領域專家和地方農業部門之力,常年紮根基層進行農業重大技術的科研與推廣。2013年,工程投放項目資金1.2億多元,機插粳稻高産高效栽培等18個協作組圍繞40項農業重大技術,共實施科技項目383個,建立技術示範點1326個,帶動農民新增經濟效益20億元。

  省內涉農科教單位是江蘇農業科技創新的重要支撐,為了促進其又好又快地在全省轉化和推廣應用科研成果,江蘇大力實施“挂縣強農富民”工程,已引導、激勵40家涉農科教單位與50個縣(市、區)“一對多,多對一”地形成了科研成果對接聯盟。隨著工程推進,對接縣(市、區)農業科技貢獻率年均提高達1.8%,“物聯網”養蠶、“蘇禽綠殼蛋雞”等一批領先全國和填補省內空白的新技術、新品種變成了強農富民的新産業。

  農業科研成果只有變成農民的“真金白銀”才能真正體現其價值。近年來,江蘇通過“科技入戶”工程建設,在完善“一村一名農技指導員”制度的同時,每年新培育農業科技示範戶20萬戶,以此輻射帶動大量農戶,基本打通“科研專家分類指導、農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基層農技推廣快速通道。東海縣黃川鎮新沭村草莓種植戶李大標説,他家種了4.5畝草莓,如果沒有農技指導員和科技示範戶及時推廣“寧玉”等新品種和“多重覆蓋設施保溫”等新技術,就不可能有每年每畝3萬元以上的好效益!

  農業經營新體系在主體培育中增活力

  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的重大任務。如何落實中央決策,並將之更好地融入全省農業現代化建設大潮之中?江蘇重點加強了三個主體的培育力度。

  工業化、城鎮化發展迅速的江蘇省,依託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組織化、專業化程度較高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是全省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也是內在趨勢。近年來,江蘇一方面繼續從財政、稅費、信貸等八大方面給予農民合作社政策扶持,其中,財政專項扶持已增加到每年2.2億元;另一方面,在全國率先出臺發展家庭農場指導文件和在全國率先開啟示範家庭農場培育工作,引領家庭農場快速、規範化發展。目前,全省農民合作社總數達6.97萬家,農戶入社比例69.6%,家庭農場總數超過1.5萬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土地適度規模經營佔全省耕地比重達42.5%,四項指標均居全國前列。

  江蘇已步入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時代,將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産品作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中的産品主體來培育,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是江蘇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舉措。通過推進“三品”與基地共建和建立“三品”品質可追溯平臺,江蘇“三品”在量、質並進中蓬勃發展。目前,全省擁有“三品”17181個,總量全國第一,30個農産品地理標誌獲得農業部登記保護。靖江市香羽生豬養殖專業合作社因飼養“高價豬”而聞名地方,每斤豬肉最高售價達45元。“價高且暢銷的‘法寶’是産品生態。我們每年出欄生豬萬餘頭,每頭豬飼養週期都在11個月以上,飼料全部是原糧和牧草。”合作社理事長戴洪貴説,他們的産品已通過了無公害農産品認證,眼下正在向更高品級邁進,走好生態農業發展之路,他信心百倍!

  好産品還要有好市場。做活做強國內市場,同步培育、拓展國際市場,江蘇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中的主體市場帶有濃郁的“老外味道”。為了構建農産品出口多元化國際市場體系,促進外向型農業發展,江蘇大力實施農産品出口振興計劃和“引進來、走出去”雙向發展戰略,全面啟動出口農産品示範基地(示範區)、蘇臺農業合作園區、外向型農業示範區等外向型農業載體建設,連續15年舉辦農業國際合作洽談會,邀請境外商會組織和企業來參觀和洽談,並於近年來每年組織省內農業企業代表赴境外舉辦江蘇農産品專場推介。目前,江蘇建有各類外向型農業載體185個,農産品出口已遍佈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去年,全省農産品出口總額超過30億美元。贛榆縣出口泥鰍示範區快速形成了集群養殖效應,全縣年出口泥鰍8000多噸,約佔南韓進口泥鰍市場份額的70%。類似的農業出口産業集群、企業集群在江蘇正不斷涌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正如北宋文學家蘇軾描述廬山千姿百態的山景一樣,江蘇的農業現代化建設,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有精彩紛呈的一幕。她讓我們看到了太多“美景”,也給我們留下了更多美好的期待!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