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中國經濟:“新常態”下凸顯哪些新動能

  • 發佈時間:2014-10-18 14:43:52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網北京10月18日電(記者王宇)國家統計局下周將公佈今年三季度我國宏觀經濟數據。目前來看,雖然一些指標和去年同期相比有所放緩,但經濟運作有望總體保持在合理區間內。

  與改革開放30多年來接近兩位數的高速增長相比,此時的中國經濟正在步入一個與以往迥然不同的“新常態”中。一方面,增速在合理回落,另一方面,拉動經濟增長的舊有引擎動力不足,而新動力悄然出現。在這些嶄露頭角的新動能中,以簡政放權為主要體現的行政體制改革的持續推進,有望進一步激活市場活力。

  今年3月份,我國全面推行了工商登記制度改革,半年多來新設立的市場主體實現了“井噴式”增長。數據顯示,前8月我國新登記註冊市場主體800多萬戶,上半年,新登記註冊服務業企業增幅就達70%以上,如此高幅度的增長在以往並不常見。此外,截至目前,新一屆中央政府共取消和下放7批共632項行政審批等事項,隨著行政體制改革的推進,企業的“緊箍咒”松了、準入門檻低了,市場活力有望衝出“閘門”噴涌。

  由於這些新設立的企業大多屬於小微企業和服務業,可帶動上千萬人就業,而且成長性強,被市場視為是中國經濟增長新的支撐力量。

  經濟學家指出,隨著當前我國産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優化,三大産業正在完成新的“跨越”,而服務業有望扮演未來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數據顯示,我國服務業比重正不斷上升,電子商務、物流快遞等新興業態快速發展,高技術産業和裝備製造業增長快於整個工業。

  “上半年第三産業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0%。當前我國處於經濟結構轉型期,第三産業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力。”交通銀行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

  “雖然GDP增長速度比以前要低,但就業情況卻比較樂觀。原因之一即在於我國的經濟結構正從吸納較少就業人口的重化工業主導的製造業,開始向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的服務業轉型。”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認為。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後,消費有望扮演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一引擎。在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看來,步入“新常態”後,居民消費正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中國的居民消費佔GDP的比重已是每年上升0.7%,目前已升至47%左右。”

  “舊常態下的經濟結構調整往往是政府主導‘發展重點産業、戰略産業”等,而‘新常態’下的經濟結構變化則是以市場和民生需求為導向的。”馬駿認為,從國際經驗來看,在每人平均GDP超過7000美元這一水準之後的相當一段時間內,消費者的消費偏好會由製造業産品向服務業産品轉變。

  “不少國家在每人平均GDP從7000美元上升到20000美元的階段中,服務業佔GDP的比重會提高約10個百分點。在這一趨勢下,醫療、教育、IT、體育、文化、娛樂等服務業將得到長足發展,成為中國經濟‘新常態’下的動力之源。”馬駿説。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宏觀調控方式的創新,以及財政、金融等領域的一系列改革,也將為“新常態”下經濟的平穩發展奠定基礎。

  “面對經濟下行壓力,我們沒有放鬆銀根和擴大赤字,沒有實行‘大水漫灌’式的‘強刺激’,而是保持定力,並強力推動改革,這種‘微刺激’加‘強改革’的經濟調控方式,為下一步市場化改革提供空間,也為經濟健康發展奠定基礎。”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説。

  “改革對經濟也是一種刺激,能夠再造微觀基礎,優化宏觀環境,激發巨大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説。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