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農業專家點評四種新型農業形態:立足省情地情 提高農業效益

  • 發佈時間:2014-10-18 14:40:12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網北京10月18日電(記者 于文靜)從東北大農機轟鳴著收穫的玉米地,到長三角地區無土栽培的立體“蔬菜工廠”;從上海郊外可供市民放鬆身心的季節性濕地——“稻田”,到彩雲之南花艷茶香的壯美高原……近年來,我國各地涌現出許多新型農業形態,黑龍江規模農業、浙江精細農業、上海都市農業和雲南高原生態農業是其中傑出代表。農業專家認為,無論哪一種農業形態,都是在探索如何提高農業的比較效益,讓農民增收、農業增效。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鄭風田表示,以黑龍江、新疆為代表的規模農業模式,是基於地廣人稀、適宜大規模機械化耕種的條件發展起來的。“在這些地方,一家種幾百畝地是可能的。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巴西、阿根廷等國家都是這種農業模式。它的優點是效率高、一個農民可以種很多地。”鄭風田説。

  “規模農業解決的是未來糧食要怎麼種的問題。”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黨國英指出,種糧食的比較效益偏低,只有進行規模化生産,才能獲得可觀收入。尤其在當前農民外出打工,農村勞動力減少的背景下,規模農業能夠更好地應用機械耕種。

  專家指出,規模農業主要存在於水稻、玉米、小麥等大宗農産品生産領域,也有一些地方的畜牧業也是採用規模化的養殖方式。

  立體農業、無土栽培、精品園區……與規模農業不同,浙江的精細農業更加注重集約化發展,“螺螄殼裏”做出“大道場”。專家認為,精細農業的發展是基於人多地少、工業發展不斷擠佔農業用地的現實,通過提高農業的畝産效益讓農民增收、農業增效,以工帶農促進新形勢下的農業發展。

  “講究商品意識,在有限的土地上取得最高的收益,這是東亞小農普遍採取的模式,在有限的幾畝地上做文章,投入智慧,依靠科技,精耕細作。”鄭風田説,這些地方的農民、企業對市場需求琢磨得多,和農科院等部門聯繫緊密,很多農産品都有新奇特優的特點,比如新品種的蔬菜、水産、野味等,在滿足消費者“嘗鮮”的同時,也得到理想的經濟效益。

  “保障線”與“風景線”,是上海都市農業的兩個關鍵詞。這種農業模式兼具兩種功能,即保障生産和休閒旅遊的功能。

  “‘保障線’方面,比如上海人喜歡吃綠葉菜,完全靠外運不穩定,因此保留了一部分城市菜地,九成綠葉菜由本地供應,其中有一系列創新,包括淡季綠葉菜種植的價格保險和氣象條件保險。”黨國英説。

  在“風景線”方面,都市農業還是城市生態及旅遊觀光的重要組成部分。水稻田是城市的季節性濕地,果林、池塘等與農家樂、漁家樂結合,形成城市近郊特有的風景線。

  蒙自石榴、漾濞核桃、古樹普洱茶……隨著人們越來越關注農産品的品質安全,彩雲之南的綠色、生態農産品逐漸走上全國百姓的餐桌。

  “在雲南、貴州、西藏等地發展生態農業,因為這些地方工業少、污染少,生態環境好,有發展生態、綠色、有機農業的優勢,能做成其他地區想做但做不了的事情。”鄭風田説,生態農業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尤其中西部地區在這方面大有可為。

  不過,農業專家也指出,當前幾種新型農業模式發展也面臨一些瓶頸制約。如規模農業發展需要加快土地流轉,而一些地方還在觀望;都市農業受到城市土地擴張的“蠶食”;一些地方精細農業發展的同質化問題突出,創新、創意性不足;生態農業由於缺乏經濟、有效的化肥替代品,防蟲害病害的栽培技術有待研究,産品行銷體系尚不健全,好産品“養在深閨人未識”。今後應在加快土地流轉、加強技術研發應用、完善行銷體系等方面著力,推動新型農業模式發展。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