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全球走出新常態:新G7 PK老G7?

  • 發佈時間:2014-10-16 02:31:32  來源:新京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 管窺天下

  七大新興市場經濟體有可能超過7大工業國,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墨西哥、印度尼西亞、土耳其七國的GDP總和將超過英美等老牌七國集團之和。

  忘記“新常態”吧,它已經不是新聞熱詞,而是你我的冷酷現實。

  新常態(New Normal)原本是金融危機之後的美國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發明的流行語,表示宏觀經濟從衰退恢復到繁榮的過程。如今6年過去了,全球經濟仍舊在“新常態”的泥淖之中,不僅沒有出現意料之中的結構性改革,整體而言反而呈現出更為封閉的一面——諷刺的是,即使這個詞語的“始作俑者”也未能逃脫時代的噩夢,其提出者穆罕默德·艾裏安今年被迫出走。

  根據麥肯錫最新計算,迄今為止全球化水準仍舊沒有恢復到金融危機之前的水準。麥肯錫採取五項指標衡量全球化程度,分別為商品貿易、服務貿易、金融流動、人口流動、數據交換和跨境交流——其中值得注意的是金融全球化的低迷,金融流動仍低於危機前水準將近70%。

  具體中國經濟來説,近期消息可謂冷熱參半。一方面,IMF以PPP基準來計算得出結論,2014年中國GDP將以17.6萬億美元超過美國,摘下世界第一桂冠,雖然官方與民間對此都略顯冷淡,但第一始終意味著一些不同;另一方面,伴隨著經濟體量增大,中國經濟的減速效應開始顯現,即便以前堅持認為中國增速可達到8%的經濟學家林毅夫也表示如外部環境不佳,中國明年目標可以定位7%。

  當作為增長引擎的中國開始減速之際,全球經濟無可避免繼續滑入通縮深淵。貿易是衡量全球化以及全球經濟的溫度,全球貿易今年普遍認為繼續走低,可能只有3%到4%的增長,隨著經濟下滑引發的保護主義興起,相信未來貿易可能欲振乏力。

  如果説貿易更多代表實體經濟的狀況,那麼金融層面而言,債務是重要的風向標。雖然經濟低迷,近年全球經濟的債務水準卻不斷飆升,尤其是伴隨著主權債務的狀況惡化。《日內瓦報告》數據顯示,全球債務總負擔佔國民收入的比例2013年達到215%,而2001年僅為160%。一定的杠桿對於經濟有所裨益,但上述數據已經超過經濟學界認為舒適的區域,甚至揭示了一個反諷的事實,雖然人人都高呼去杠桿,事實上人人都在加杠桿,尤其是政府部門。

  債多也愁。根據IMF最新《世界經濟展望》,七大新興市場經濟體有可能超過7大工業國,即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墨西哥、印度尼西亞、土耳其七國的GDP總和將超過加拿大、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英國和美國這。即使這一數據和中國第一的結論一樣,是基於購買力評價(PPP),但是仍舊反映出發達經濟體作為整體的後勁乏力。

  如果你以為這又是一個投資銀行分析師正在兜售的老故事,新G7拉動老G7,那麼你就錯了。從過去一段時間來看,新興經濟體增長速度其實趨向下滑。即使如此,相比之下,發達經濟體的境況更加不堪——日本安倍經濟學尚在掙扎,歐洲日益日本化,較為樂觀的只有英美。矛盾的是,美國逐漸走好有可能帶來強勢美元的回歸,這對於其他經濟體而言又是一個打擊。

  那麼,未來增長靠什麼?回頭看新常態,其實並沒那麼可怕,只是我們剛剛經歷的上一波增長過於美好。上一輪黃金時代是由於全球化、放鬆管制、廉價利率、人口紅利等等多種因素綜合促成,最關鍵的因素還在技術進步,典型如90年代的資訊革命雖然帶來泡沫飛揚與幻滅,但最終的結果是誕生了谷歌、微軟、蘋果、亞馬遜之類偉大的公司,拓展了人類經濟生活的生産可能性邊界。

  也正因此,雖然表面上經濟新貴看似超過舊有勢力,未來中短期的經濟繁榮仍舊依賴技術進步,這也意味著經濟增長動力必然來自具有創新,無論下一個熱點是可穿戴、人工智慧還是3D列印,抑或我們現在絲毫不知的某種瘋狂小實驗。

  □費雪(財經評論人)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