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0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老把式與新農民的較量

  • 發佈時間:2014-10-13 04:31:50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黑龍江省依安縣依龍鎮東風村的李大軍和李生是父子關係,李大軍今年65歲,李生今年35歲,同為種地的農民。

  2014年春季,李生了解到“南北7號”玉米種子在依龍鎮布點試種後,産量較高,品質不錯,脫水也快,售價較高。相信科學,將種子優劣視為玉米能否增産關鍵一環的李生,買回30畝地的“南北7號”玉米種子,同時受父親委託為老父親也捎回30畝地的“南北7號”玉米種子。

  春播開始了,李生按照説明書上的要求,將畝保苗定在5000株的下種量上,機械播種,畝施玉米專用化肥35公斤。李生播完自家的30畝地玉米後,用同樣的下種量和施肥量,幫父親李大軍也在豐産期內種植了30畝“南北7號”玉米。

  半個月後,玉米苗齊刷刷地拱出土。李大軍到地裏一看,火就上來了:“咋種這麼密,到秋收還不得喂老牛。”邊嘟囔邊開始隔一棵薅一棵。李生聽説父親嫌玉米種密了,正在薅苗,急忙前往制止,熟料,李大軍不聽勸:“我種了一輩子地,從來沒見過種這麼密的玉米,這哪是種地呀,純屬禍害人。”任憑李生怎麼解釋“南北7號”玉米適宜密植,李大軍就是聽不進去。

  金秋十月,到了玉米收穫的季節。李生的30畝地玉米平均畝産820多公斤,而李大軍的30畝地玉米雖然也籽粒飽滿,棒子很大,卻因苗數不足,平均畝産不足600公斤,同樣的投入,收入卻完全不一樣。李大軍後悔得直拍大腿。

  正是:

  老把式嫌苗密,隔一棵薅一棵,玉米減産;新農民信科學,種一棵留一棵,玉米增産。王洪德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