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摸戰爭 的傷痛
- 發佈時間:2014-10-11 02:00:40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蕭紅的作品多寫戰爭背景裏的人,特別是女性、老人、孩子在戰爭中的悲慘命運。
《生死場》裏的金枝,在戰爭的陰影裏,農村田地荒蕪了,她跑到城市去“縫窮”,可她又被男人強姦。金枝帶著傷痛去尼姑庵尋找寄託,尼姑也不知去向。《朦朧的期待》中,李媽一直在失落的情緒中,她的戀人曾答應過她,等打完仗後娶她。李媽最後與她的戀人終於相聚了,但團圓的時刻卻是在夢裏。
蕭紅的抗戰小説,不是描寫戰爭的宏大場面,更多的是女性眼裏的戰爭,她更多的是展示細緻的日常生活。在《生死場》中,村民參加的“革命軍”沒有一場正面的戰鬥便失敗了,蕭紅略去了戰爭場景,直接寫戰爭陰影中的人。
孩子餓得亂叫,老太太領著孩子在黃昏的田地裏尋找麥穗,可孩子尋找回來的卻是滿眶蒿草。《北中國》裏的耿大先生,思念“打日本子”的大少爺,每天給兒子寫幾封信,一連寫了三個月,家人確認他“病”了。因為害怕他在日本人面前説出“殺頭的話”來,家人把他“藏”在一個封閉的小屋裏,卻被炭煙熏死了。在蕭紅的筆下,戰爭不再是戰場上豪邁的誓言,嘹亮的號角,血與火的嘶迸,而是一個又一個小人物,孩子的饑餓、女人的淚水、老人的絕望,這是戰爭陰雲下的人間悲劇。
蕭紅的筆下少有英雄人物,這與當時現實主義的創作風格迥然不同。《黃河》中的“閻鬍子”有著強烈的思鄉的情緒,八路軍告訴他“我們這回必勝”,但他的雙腳卻“深深地陷進沙灘中”。參加“革命軍”的年輕小夥子在戰鬥失敗後,“和死蛇一般爬回來”,使他的女人五姑姑想到了“往日受傷的馬”。
香港學者陳潔儀在論及蕭紅的“抗戰小説”時認為其主要有三項特色:“一、悲慘命運的展示;二、日常生活細緻化;三、略去戰爭場景和反英雄的傾向。” 這個概括是極為準確的。但如果把目光僅僅停留在抗戰的層面,顯然低估了蕭紅。比如她的《馬伯樂》,馬伯樂這樣一個“文化流民”在戰爭中不停地逃難,它與蕭紅其他小説的調子完全不同,它是幽默的、諷刺的,能給讀者帶來會心的微笑。顯然,這個主題超越了戰爭,表達蕭紅對民族性改造的思考。蕭紅的另一部長篇《呼蘭河傳》,顯然與抗戰沒有關聯,卻是這一主題更深的開掘。如果將這一長篇力作僅僅解讀為思鄉之作,無疑是一種誤讀。葛浩文認為,蕭紅與魯迅一樣,用她的筆來揭露、分析甚至於諷刺中國人的愚昧。即使在戰爭中,蕭紅也堅持啟蒙的立場。陳思和認為蕭紅在揭發民間的愚昧、落後、野蠻的深刻性與展示中國民間生的堅強、死的掙扎這兩方面都達到了極致。因此,陳思和説蕭紅是中國文學裏的“一個異數”,應列于中國現代文學最優秀的作家之林。這是我們在閱讀蕭紅抗戰作品時需要悉心領悟的。
(作者為蕭紅研究會副會長)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