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1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忠厚傳家詩書繼世”的共同家風

  • 發佈時間:2014-10-10 07:31:49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蔣培玲

  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千百年來,“耕讀傳家”,一直是中國人最理想的安身立命方式。耕田,可以事稼穡、豐五穀,養家糊口,安身立命;讀書,可以知詩書、達禮義,修身養性,以立高德。

  有心人不難發現,許多古村落的民居、祠堂等建築的匾額上,都有“耕讀傳家”四個字,而那些歷史悠久、底蘊深厚、人才輩出的家族或者村落幾乎都有這個薪火相傳的共同家風。

  這個特點在皖南歙縣的古村落裏表現尤為明顯。被朱熹譽為“呈坎雙賢裏,江南第一村”的呈坎村,村口有一方石坎。村裏的老人説,這是村名的由來,也是讓村民時刻謹記祖輩創業的艱難坎坷,子孫要居安思危,避免更多災難。宋代以後,這裡的徽商開始興起,富裕之後的他們並沒有丟掉耕讀傳統,反而回鄉投資教育,大力興辦義學,延續尊師重教。其中,村裏著名的羅東舒祠,就是羅氏族人為供奉其先祖羅東舒先生而建造的。據羅氏族人介紹,羅東舒是宋末元初的著名學者,他淡泊名利,隱居鄉間,以耕讀為樂;他積德行善,以仁義之心待人,有“黃魯直之才”和“歐陽永叔之賢”的美譽,世人尊稱他為東舒先生。

  除了呈坎,周邊的西遞村、宏村,同樣有著濃厚的耕讀傳統。從這裡走出去的村民們賈而好儒、賈德結合,多為儒商,是徽州文化歷史發展中的一面獨特旗幟。我想,這應該是徽商獨領風騷幾百年的重要原因。

  “耕讀傳家”並非只發生在皖南。廣東廣州的朗頭村,擁有600多年曆史,村面建築以祠堂及書室為主,其中祠堂有8座,而書室、書院卻有30余座,行走其中,幾乎三步一書室,書香瀰漫整個村莊。生活其中的村民自古尊師重教,崇尚“耕讀傳家”,提倡“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傳統價值觀。該村史上共有48人高中科舉,故又名“進士村”。

  飛檐翹角的高堂華屋,雕梁畫棟的牌坊門樓,古色古香的書院,一方方楹聯匾額,一處處裝飾格局……走進福建連城的培田村,只見私塾和學堂分佈村前村後,朗朗書聲傳于村中任何一個角落。當初這個只有幾百人的村子,擁有“南山書院”、“鋤經別墅”、“紫陽書院”等6處書院。其中村南的“南山書院”,創立500多年來,先後培養出武進士、清廷四品帶刀侍衛吳拔禎等名人以及191名秀才,還培養出4名與孫中山、周恩來同窗留日留法的學生。

  在這些古老的村落裏,隨處可見與“耕讀文化”息息相關的對聯和匾額,令人深感昔日文風之盛。遙想當年,在蛙鳴與稻香中,捧一卷古書,聽孩子吟誦,何等愜意!這縷書香,在歷史的隧道中漂浮至今。當下,許多古村落仍然設有教育理事會和教育基金,並出臺了一系列助學獎學措施。如培田村每年都會從景區門票分成中提取部分金額,用於助教助學,獎勵優秀學生、教師。僅2013年,村裏考上大學二本以上的學生就有14人,20多年來培養出了300多名大中專畢業生。

  在這些地方,“耕讀傳家”已經深入人心,融進每個人的血液,成為村莊持續興旺發達的最主要原因。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