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的屬性
- 發佈時間:2014-10-09 11:11:33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從人類社會有金融活動到現代金融體系的形成,金融已由簡單的融資工具成為現代經濟的核心,其形態、性質、功能經歷了許多深刻的變化,在社會經濟歷史進程中的作用日益增強。
同任何事物一樣,金融活動也是基於現實需要而産生的,並在一系列變革和危機後逐步完善,不可避免地會打上經濟、文化、歷史和制度的烙印,具有自然、文化以及社會等多重屬性。
自然屬性。自然屬性是對自然界事物面貌、規律、現象以及特徵的本質的描述説明。借用自然屬性闡釋金融,意在揭示金融最根本的特徵。金融在不同社會階段、國家和區域存在差異,但它們具有共同或類似的功能、作用、現象和規律,即具有一些共同的屬性。這些屬性是金融有別於其他領域比如財政、工業、農業等的基因。因此,談及金融,人們會自然想到融資、契約、信用和風險之類的概念;談及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保險公司,也會想到它們各自的屬性和功能。正是基於金融的自然屬性,不同經濟體對同類金融機構才有相似的管理制度,才有很多共識並在全球範圍內實行相對通行的規則指引。金融的自然屬性是我們認識和行動的基本遵循,偏離了自然屬性,就可能導致扭曲的金融行為。當然,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生産力和科學技術的提高,金融的自然屬性也會相應發展,這就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豐富認識。
文化屬性。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最重要的東西,是滲透到骨子和血液裏的東西,也是最難改變的東西。任何國家或民族都有其獨特的文化特點和認知,雖然全球化和自由市場經濟對文化的滲透和影響不斷加大,但文化差異始終存在。宗教、種族、語言、政治、修養、認知等都會導致文化差異。文化的差異必然會影響到金融,中國、美國、德國、日本等經濟體,由於文化、歷史、法律等差異,在金融體系、金融結構、金融文化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因文化差異相伴的大陸法係、英美法係、伊斯蘭法係、印度法係、中華法係等,也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金融模式。美國文化崇尚自由、開放、創新,因而資本市場發展充分;德國文化崇尚嚴謹、契約、務實,因而注重金融機構公司治理和風險控制;中國文化崇尚信義、包容、憂患,因而善於學習和危機管理。因此,理解和比較國際主要金融制度不能脫離文化屬性。
社會屬性。社會性也是金融與生俱來的特性。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國民收入結構的變化,以及居民金融資産和負債不斷增加,金融與社會公眾的聯繫更加緊密,金融的社會性更加凸顯。這是因為,金融基礎設施是社會經濟運轉最重要的基礎設施,是社會經濟高效運轉的關鍵環節;金融與社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涉及資源配置效率、公平正義,涉及債權人、投資人的權益,資本的積聚和集中可以提高效率也容易加劇社會不公,特別是金融泡沫和風險會對社會和公眾造成危害。因此,把握金融的社會屬性,核心要注意風險、公平。正因為此,許多經典著作都非常關注金融的社會性。從馬克思的《資本論》,到希勒的《金融與好的社會》以及皮凱蒂的《21世紀資本論》,都研究和關注金融的社會屬性。普惠金融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活動的興起,一定程度上也是金融社會性的體現。
金融的自然屬性、文化屬性和社會屬性是相互聯繫、相互依存的有機統一體,把握這些屬性有助於深化對現代金融的認識,更好地遵循金融發展規律,更好地發揮金融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魏革軍